“无厘头”话语的源起与语用特点

2006-12-29 00:00:00骆增秀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周星驰《大话西游》电影的影响下,“无厘头”话语开始在中国内地流行,尤其受年轻人的青睐。“无厘头”式的语言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话语之中,成为他们思维的调味剂,口头上追求时尚的标签,大有形成“无厘头”文化的趋势。“无厘头”话语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对其语用的研究尚且不多见。
  
  一、由来
  
  关于“无厘头”话语的起源,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出自中国本土的广东方言。这也有两种说法:
  (一)“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
  (二)“无厘头”本为广东顺德一带的方言,是一句最狠的骂人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十分无能;其二,是受到来自西方后现代主义(即以多元化、无中心、反权威、零散化、无深度、否定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电影与传媒为其在大陆的传播和延展起到了媒介的作用。文化又是极为讲究传承与积淀的,中国电影在后现代模仿方面的实践有《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它们扩大了人们对后现代的认知视野;在怀旧方面,《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青红》《世界》《芳香之旅》向人们阐释了后现代“颠覆”“解构”一切传统和权威的内涵;典型话语消费片《大话西游》使“新新人类”学会了如何以“无厘头”的方式消费话语,打破以往说汉语人群的常规思维和语用方式,运用幽默、诙谐的话语处理在社会、家庭、婚姻中难以言说的种种事物,平衡自己长期压抑的心情或学习与工作的无奈。社会青年、大学生在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的虚拟空间里频繁运用“无厘头”话语,玩起了“反常”与“非常”的话语游戏,也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言语构成。随之,“无厘头”话语便以中西合璧为鲜明特点在大陆尤其年轻人中流行并发展。
  
   二、语用特点
  
   近年来,从有关青年或中学生的报刊杂志的标题中,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无厘头”式的生活掠影:“无厘头档案:日常用语”“无厘头:讲故事、背单词…‘我的无厘头成长”等等。这些“无厘头”话语凸显的是“新新人类”在交际上的思维、语用方式都在寻求一种新奇与时尚的追求,其语用特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诙谐与调侃中打破传统交际思维方式增添另类话语情趣。如:早上起来照镜子喊:“猪,啊!”见到蟑螂或碗里的苍蝇大喊:“小强!”听见别人对你说话要说:“收到!”有人威胁你时说:“饶命啊英雄!”当同寝室的人看上一个女孩时说:“帮主,品位太差了吧?”天热睡不着觉时说:“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考试不及格时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看到别人考试也没及格要说:“师弟,你也中招啦!”
  (二)表面无中心、无目的话语是隐含义的语用。1隐含着失意、沮丧或失恋。如:“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这里表面上询问的“理由”,并不需要回答,而需要的恰恰是对隐含在字面(或话语)背后的失恋以后的那种苦闷与彷徨心情的理解。2一种委婉的交际方式的语用。如:“谁在说话,跟我说话吗?不是跟我说的吧,认错人了!”这里包括几种隐含义:对自己不愿听的、不愿做的、不愿接受的等等,一种委婉的拒绝语用方式。
  (三)拼贴与诙谐的中西合璧式语用。如:“我虽然没有过六级,可是你也不能这样对我,别人知道了会说你不尊重人才的!说起那个六级,今年我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我已无退路,背水一战,智取华山一条路,没准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干脆我和它拼了,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求你体谅我这样做,无非是想将来找到一份工作,以配合政府减少失业率啊!”这段“无厘头”话语突出了英语六级考试没过的特殊心理语境,“新新人类”采用西方后现代的拼贴方法,把汉语的成语典故、古典诗词、日常俗语,佛家禅理、时政事件等统统拼贴杂糅在一起,尤其是“已无退路、背水一战”“智取华山一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将汉语音节、用韵、句式、形式对仗等巧妙链接,加上后现代拼贴的包装,再带有几分诙谐,正可谓一个中西合璧的“无厘头”话语的语用经典。
  (四)亦庄亦谐颠覆传统。如:“唯心主义说:‘我说你是猪,你就是猪。’唯物主义说:‘因为你是猪,所以我说你是猪。总之一句话……你是猪!”解构传统经典,庄谐之中揶揄、讽刺那些假正经、假仁义、假道德。
  (五)对生活无奈的一种牢骚调侃的语用。如:“给气象台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把雨停了。”这是讨厌阴雨连绵的天气,但又无法逃避雨天的烦恼,故意陌生这一生活常识,以牢骚、调侃的方式释放因天气所引起的心中的烦闷与无奈。
  (六)夸张与自嘲式的心理语用机制。如:“我对你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心中明知这话语既夸张又无实意,但那排山倒海的气势、畅快淋漓的感觉,却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阿谀宝典”;再如:“老弟,像我这么有理性的人,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无稽事情呢?”自夸是“有理性的”,而有理性的人又不会如此自夸,无疑是一种“无厘头”式自夸、自嘲的心理语用方式。
  (七)正常话语戏谑化,故意模糊视听。如:当别人向你借东西时说,“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八)多元化思维或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如:看到有人乱扔东西时,“你也真调皮呀!我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是不对的!乱扔东西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这里有两种语用:成人抛开常式思维,将郑重话语儿童化,举重若轻;或不受常规束缚富于大胆想象,把儿童话语成人化,举轻若重。
  
  三、小结
  
  “无厘头”话语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年轻人受西方后现代“无主体性、无权威性、无历史感、无深度感的文化”影响,以言说的方式去颠覆、解构过去空前强大的政治话语模式和传统道德规范,以违反常规的、离经叛道的言语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因此,探索“无厘头”话语的语用规律及其特点,是社会语用学研究中的一朵带刺的野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