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产品物流,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而且还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运输设备落后
我国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少,农村交通网络不健全,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致使农产品流通不畅,从而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风险。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据统计,我国七成是敞篷卡车,三成是密封式箱式汽车,公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只占25%,铁路冷藏运输的运量占55%左右。
(二)农产品物流保鲜技术水平落后,加工能力较低
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约为25—30%,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低于5%。此外,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链过短,致使绝大多数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后就进入消费市场,农产品增值度很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比例为1∶3,而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户资金匮乏,加之对农产品物流加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产品加工增值比例仅为1∶0.8。
(三)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具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000个涉农网站,农村信息员达到18万人,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可以联网的计算机,“三电合一”试点已经推广至100个县(中国新通信网,2005)。但就农产品物流信息而言还存在着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物流信息不畅、信息无法“进村入户”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硬件设施,交易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862个,2003年的交易额达到4219.6亿元,是农产品物流和商流的主要载体,但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系统极为落后,主要体现在:(1)硬件设施落后,由于农产品多数为生鲜易腐产品,因此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来保鲜,而国内保鲜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利用水或冰块保鲜,而且市场内缺乏相应的检测设施和质量安全标准细则。(2)交易方式落后,主要是“一对一”交易,这就容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农产品的非标准化导致市场内无法进行公开的竞拍交易;多数批发市场经营规模小,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3)信息化程度低,多数批发市场没有专门的信息网络平台,即使建有信息系统,其利用程度也极为有限,市场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的投入
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要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积极推行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货畅其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二)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倡导“绿色物流”,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大农产品采摘、保鲜、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技术研发力度,为农产品物流提供适应性技术支持。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以提高农产品增值程度。我们应积极推行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绿色运输策略,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和绿色加工配送中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逐步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三)培育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积极发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物流中的作用
我们应在壮大原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基础上,鼓励“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实现物流规模化。我们还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此外,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农协,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农户或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以此更有效的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
(四)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质量,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
(五)逐步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法制建设,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