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宏观调控效果
(一)对投资总量的调控已取得明显效果,投资增速趋于稳定增长的区间,月度间波动平缓
2005年1—11月,我国城镇投资累计完成632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1—11月新增固定资产19885.7亿元,同比增长36.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6.2亿元,同比增长24.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848.6亿元,同比增长36.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755亿元,同比增长22.1 %。
(二)宏观调控对中央投资的影响大于地方投资,对国有投资的影响大于非国有投资,对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西部欠发达省区的影响大于其他地区
2005年1—11月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809.4亿元,增长14.3%,占总投资的份额从上年同期的12.0%下降到10.8%。
1—11月国有与国有控股投资仅增长12.5%(明显低于上年同期23.8%的增速),份额已从上年同期的57.6%下降到50.7%,下降6.9个百分点。
从地区结构看,投资增速低迷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两头”——一头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东部最发达的省市,另一头是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最不发达的省区。
(三)宏观调控对产业结构“冷热不均”的逆调节作用已取得明显成效
此次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一方面是调控投资的总量;另一方面就是优化投资结构,特别对产业投资结构采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即针对产业结构的“冷热不均”进行逆向调节;对房地产、冶金、建材等过热行业采取紧缩性调控措施;对煤电油运、社会事业等瓶颈部门采取鼓励性调控措施,而对机械、轻纺等制造业产业则采取较为中性的调控措施。从目前各类产业的投资增速看,中央政府对投资产业结构的这种调控意图已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投资的热点与前几年相比已明显转移。房地产、建筑业投资、原材料投资增速已明显回落,而煤电油运等瓶颈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均衡度得到了加强。同时,由重化工业化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推动的高增长产业(如制造业中的机械工业与轻纺工业),源于其旺盛的内生性投资需求,投资增长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势头,成为拉动目前第二产业乃至全社会投资的主要源泉。
(四)由于采取了适时微调的调控方针,目前资金环境渐趋宽松
2005年1—11月,投资资金到位总量达到68059.63亿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20.8%,国内贷款增长17.9%,利用外资增长27.5%,自筹资金增长37.3%,债券和股票融资分别增长-25%和-60%。资金环境总体上呈现渐趋宽松的态势。
二、投资结构的变动特征
(一)从年初至年末各月度的增幅变化看,投资重心有“后移”倾向
以往各年,投资前倾趋势(上半年增速快于下半年)都比较明显。相比之下,2005年投资重心与往年相比出现了一定的“后移”。
(二)从东、中、西三大地区看,投资重心有“中移”倾向
投资地区结构一直保持着中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的基本格局。2005年1—11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为26.1%、34%和29.9%;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增速6.2个百分点,投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0.6%上升到21.2%。
(三)从东部地区的几大增长极看,投资重心有“北移”倾向
从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投资比重已由上年同期的20.2%和8.3%下降到2005年的19.4%和7.7%,而环渤海地区的投资比重则由上年同期的23.5%上升到了24.2%。
(四)从内外资结构看,投资重心有“内移”倾向
1—11月内资投资同比增长28.8%,高于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集体、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投资均超过30%,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和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增速分别高达59.1%和39.1%,占全部投资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2.4和2.1个百分点。1—11月,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19.4%,增幅降低了13.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3.5%,增幅下降了32.6个百分点。
(执笔:林勇明王元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