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造力教育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

2006-12-29 00:00:00刘玉岭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6期


  科学研究表明,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
  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了创造力教育与研究,使更多的人掌握发明创造的方法与规律,形成了创造力开发热潮,取得了重大效果,促进了经济振兴。由于培训教育效果突出,在60年代,美国创造力教育普及化。美国各大学已开始普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这些学校课程中,有的专门讲授创造性思维的各种技法,指导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各种创造性问题;有的则同专业课程相结合,运用创造力训练方法结合专业课进行讲解,取得了难以预料的成功。IBM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大企业均设立了创造力训练部门,常年训练。美国海军1960年就将创造性想象力列为军官训练大纲,在全国设立了200个培训点。这对美国民族创造素质迅速持久提高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创造力培训教育首先在日本、美国传播得极为迅速并普及,现在美、日均成为世界专利与经济大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公民科学素质还比较低,2003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8%,农村居民则低至0.7%,而美国2001年就达到了17%。
  为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和培养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素质
  
  目前,我国工科院校负责人、教师、导师,有很多没有承担过工程技术实践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科学技术创新方法与规律,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身不是复合型人才。作为负责人很难在管理决策中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科学规律;教师和导师很难引导、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许多学校的许多学科与本学科相关企业没有太多联系,学生及研究生没有结合专业实践的机会。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工科大学尤其是学院级负责人与教授,必须在产业单位承担2年以上的工作才可在学院任职和担任教授。工科院校的教授不但要有理论成果,还应该有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才可以担任。因此,应对工程院校的教师进行发明方法、发明规律的培养,提高发明创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发明方法、发明规律的指导和帮助以及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与商品化的规律的学习与训练,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积极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
  
  学校管理要变封闭性为开放性,改变以往管得过多的做法,创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积极上进的育人环境。学科教师梯队建设,不能单纯地局限在年龄方面,还应该在多学科方面得到优化,形成自主选题、自由发展、百家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
  
  三、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人才发展的潜力,尤其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应以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综合性实施能力为重点的评价体系。要把学生认知能力、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创造力作为考试的重要价值;既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评价。对工科院校的学生,尤其要对技术工程创新能力、实施能力与市场化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
  
  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使工科院校成为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产业需求发展严重脱节,未能达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致使其就业困难;科研院所研究的成果与实际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结合不够,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原因,对旧产品的更新换代与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均无能力完成。磨合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就有着重要意义。本科生的毕业课题、研究生的学位课题,应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从选题、方案、方法和研究路线的确定、材料的选取、开题及研究成果的评定,应有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研究院所应该采取相同的路线与企业进行联合。企业要以资金、场地、研发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真正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