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以“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学科方向,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综合性研究所,目前已形成了“基础性研究—应用发展研究—工程化研究”相互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近年来,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01项,取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以上的各种科技奖励31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宁波韵升集团是浙江省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铁氧体、八音琴、纺织机械等的生产和销售,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该集团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强有力的市场开拓能力。公司发展坚持走科技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之路,有较强的机械加工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开发的能力。
几年来,硅酸盐所在“十五”863新材料领域招标项目《用于高质量光纤插针原料的ZrO2超细粉体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2001AA333050)、上海市种子基金项目、上海市光科技专项和上海市标准化技术专项的支持下,采用低成本的共沉淀工艺,配合适合的后处理工艺,研制出了适合注射成型的氧化锆粉体,并在低比表面积高烧结活性氧化锆粉体低成本批量制备技术、氧化锆粉体注射成型技术以及烧结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建立了低成本规模化制备低比表面积高烧结活性氧化锆粉体的中试平台,生产设备绝大多数为国产设备。以上技术申请了两项中国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硅酸盐所还撰写企业标准并起草相关行业标准,以期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
与此同时,宁波韵升集团公司组建了项目公司——宁波韵升光通信有限公司,引进了年产240万颗光纤插芯的小型生产线,即进口氧化锆粉体注射成型—烧结—再进行超精密加工。集团利用自身在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研究消化了进口设备的技术,并加以改进,仅用进口设备1/5的成本制造了和进口设备性能相同的设备。
尽管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宁波韵升集团各自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硅酸盐所863项目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韵升集团由于进口国外的粉体,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方面也遇到了技术瓶颈。为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宁波韵升集团双方的高层领导在曾有过接触合作的基础上再次探讨科学院和地方合作的方式时,提出了将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所地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以单一产品市场化为目标,而且以产权机制为纽带,使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为企业乃至行业高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5年8月18日双方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按照双方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书”、“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宁波韵升集团下属的宁波韵升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转让给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并作为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氧化锆结构陶瓷产业化基地,同时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立“上硅所—韵升联合实验室”。将研究所的专利技术、科研成果逐步向产业化基地转移,利用宁波韵升的企业管理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将结构陶瓷产品做大做强。联合实验室则为产业化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将不断开发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产品,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化基地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产业化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双方的合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化的方针政策,即“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和辐射高新技术,并使之与社会优势资源广泛结合,采用多种途径,衍生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
山东无棣精盐厂
山东无棣精盐厂始建于1986年8月,以生产加工食用盐为主业,年生产加工能力达12万吨,1996年经国家首批验收合格,成为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570万元,职工97人,主导产品有加碘洗精盐、加碘洗粉盐、加碘日晒盐、味精盐、酿造盐、锌强化营养盐、果蔬洗涤盐、休闲健身洗涤盐、休闲健身足盐。
该厂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所产食用盐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历年经国家海湖盐检测中心检测,均达到GB5461—2000一级标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该厂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加碘洗精盐1996年被蒙古国国际商品批发中心评为精品,授予“精品标志”,2003年被滨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知名商标”。多年来该厂产品以稳定的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畅销德州、滨州、聊城、济南等地,并出口蒙古国、俄罗斯、日本。
法人代表:张贤明
电话:0543—6581054、6581051
传真:0543—6582586
地址: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镇
破解资源利用瓶颈实现环境经济双赢
——河南商电铝业集团循环经济之路透视
文/周文和
2005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商丘市重点骨干企业河南商电铝业集团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六大部(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商电铝业集团的前身是商丘电厂,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海军上任伊始便率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深入市场调查,在准确掌握、认真分析国内外铝市场行情及企业发展规划后,完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以发电为主转变为以铝为龙头,“铝—电—热—多种经营”协调发展,优先发展自身优势项目,重点发展产业关联项目,努力构建一个区域性的产业链条。此时,发展循环经济,构筑“铝—电—热—多种经营(后来变为‘化’,即液氨、碳酸氢铵、碳素、酒精等化工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发展理念已深深地烙印在商电铝业集团公司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商电铝业集团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发电厂发展为集发电、铝冶炼、供热、化工、建筑、运输、工业设备安装等为一体的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该集团公司下属16家企业,拥有员工4700余人,固定资产35亿元,成为商丘市的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为商丘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商电铝业集团已经形成的“铝—电—热—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同生态工业学原理相结合的一种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废物排放,将工业链中的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形成环保产业链,并最终实现工业链上的污染“零排放”。
热电厂把电主要供给铝厂,把热供给化肥厂、酒精厂、啤酒厂,排放的炉渣、粉煤灰供给水泥厂和免烧砖厂生产水泥和免烧砖。酒精厂排放的酒糟用于DDGS高蛋白饲料生产。铝厂生产的铝锭在铝加工厂加工成铝制品,排放的废碳素返回碳素厂重新加工利用。化肥厂排放的造气炉炉渣运到热电厂进行二次燃烧,排放的煤气引入碳素厂焙烧碳素。碳素厂生产的碳素又供给铝厂用于铝锭生产……
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在铝、电、热、化四个产业同步发展,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
铝:1996年11月走马上任的郭海军审时度势,决定立足主业(发电),发展辅业(铝业),以主业带辅业,以辅业促主业,形成辅业变主业,两大主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铝—电”联营模式。
电:在“铝、电联营且匹配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商电铝业集团实行“两手抓”,即一手抓电解铝的发展,一手抓发电厂的建设。
热:作为地处城区的热电联产机组,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对外供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产业优势,但纯发电的电厂能量利用率才20%多,如果能把热供出去,能量利用率可提高为40%多;如果电、热能按1∶1的比例供出去,建在城区的热电厂比建在矿区的坑口电厂的竞争力还要强。于是,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在“铝—电”产业链条上又向前延伸了一大步,形成了“铝—电—热”产业链条。
化:2000年5月,商丘市丰源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投产。为了找到一个稳定、长期的用热大户,根据“铝—电—热—化”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再次舞起资本运作的大手笔,于2001年7月收购了商丘市化肥厂,组建商丘市丰源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商丘市化肥厂是距离丰源热电股份有限公司较近的几家用热大户之一。收购商丘市化肥厂后,丰源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热能供给丰源化肥公司用于化肥生产。丰源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热供出去后,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发电成本;丰源化肥公司引入丰源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的热能后,不仅实现清洁生产,而且大大降低了化肥生产成本。这样,两家企业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彰显出循环经济的巨大魅力。
中科院能源综合利用和梯级开发的专家对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赞不绝口:“从发展生产、保护人类生存和促进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最具环境保护和生态概念的产业链。”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种全新的铝工业联营模式。它不仅减少了本企业的废物排放,而且减少了本地区的废物排放,是中国铝工业最佳发展模式之一。”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也这样评价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目前,公司正在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十一五”期间,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将紧紧围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做好“商电铝业循环经济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根据“铝、电匹配发展”规划,加快配套电力建设;根据氧化铝和电解铝的市场行情适时扩大电解铝产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继续做好资本运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将致力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实施循环经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全面建设“铝—电—热—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合资、合作、自建等方式,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将形成电力装机容量60万千瓦、电解铝生产能力36万吨、铝深加工生产能力20万吨、化工生产能力30万吨、碳素15万吨、建材200万吨、造纸5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