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经过多年努力,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政府正在逐步调整政策,为促进对外经济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一、出口导向型政策推动印度出口快速发展
1992年印度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政策,一是改革汇率机制。在卢比大幅度贬值的基础上,实行双重汇率,出口商60%的外汇收入按市场汇率兑换,40%按官方汇率卖给中央银行。1993年卢比在经常账户下实现自由兑换。二是建立出口工业园。1993年至今,印度已经建立了25个出口工业园,另外还建立了电子硬件技术园与软件技术园。在园区内,政府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免税环境,延长企业贷款偿还期,同时给予一定的出口补贴。三是建立经济特区。2000年印度开始建立经济特区,特区内企业享受出口货物免关税、进口货物免检、保留3年外汇盈利和简化会计审查程序等优惠政策。
在政策的引导下,印度出口快速增长,2002—2003年度出口509亿美元,2004—2005年度出口808亿美元,预计本年度出口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提前2年多完成了2002—2007五年中期出口规划目标(800亿美元)。
二、影响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虽然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是,贸易壁垒仍然比较严重,政府采取了提高约束商品关税税率、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部分领域禁止对外资开放等方法,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自1950年以来,印度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仅1972—1973、1976—1977两个年度是贸易顺差,其他均为贸易逆差。近两年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逆差更是大幅度提高,2003年度贸易逆差155亿美元,2004年度逆差381亿美元,2005年4—12月逆差达到298亿美元。贸易保护政策造成国内企业缺少竞争环境,生产效率低下。世界银行把印度列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IMF在最新公布的《2005年印度经济年度报告》中建议,印度政府应继续采取降低关税、放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条块限制、更灵活的劳动法等措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允许外资进入零售业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要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去年以来,政府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做出努力。
(一)通过经济特区法,确立了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长期地位。2005年5月11日,国会下院正式通过经济特区法案,该法案除规定了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承诺继续建设经济特区(现有13个)外,还允许地方政府对现有法规进行改革。政府希望通过该法案的实施,更好的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预计,经济特区有望在未来3年里吸引2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新加坡最近已经做出反应,表示该国财团将协助印度开发一个占地约1000公顷、规模相当于印尼巴谭岛工业园区的大型经济特区。
(二)调整外资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多年来,引进外资已成功地使印度的汽车、制药等领域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印度还相继对外开放股票市场和电信市场,并提高了外资在电信企业中的持股比例(74%),但是零售业一直禁止外资进入。因为,目前印度的零售业主要是小规模经营,从事零售业的人口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左右,零售业规模占经济总量的14%,政府担心一旦外资进入会冲击国内正常的经济秩序。今年初,政府调整政策,同意对外资开放零售市场。新政策允许外资在单一品牌零售企业中的比例最高可达到51%,这意味着麦当劳等洋快餐店可以直接进入印度市场,锐步、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也可直接开设专卖店。新政策还允许外资全资参与机场基础设施、石油管道铺设、钻石和煤炭开采、橡胶和咖啡的加工和仓储以及电力等领域的建设,加快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电力、通讯和交通运输等瓶颈问题。
四、美日视印度为重要合作伙伴
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对发达国家有极大的吸引力。美国和日本都把印度看作重要合作伙伴,加紧双方之间的联系。最近,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对印度进行访问,就印度港口、机场、公路和铁路网大规模改造问题与企业磋商,表示美国可以从专业、技能、资金等方面提供帮助。美国得克萨斯电力公司计划未来10年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电厂,一座年发电1600兆瓦、投资14亿美元的燃煤发电厂已经签订合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访问了印度,双方签署了“全球合作伙伴”协议,该协议涉及8个合作领域。双方承诺今后要深化经贸关系,3年内双边贸易将扩大到100亿美元(目前为40亿美元)。
当然,新政策还只是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更多的开放还需要经过多党派的协商,发达国家希望印度的金融、保险、采煤、房地产和零售等行业进一步开放。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