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云冶集团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2006-12-29 00:00:00胡忠坤崔宏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10期


  刚刚过去的5年,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突出改革、管理和技术创新,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全面实现了“十五”发展战略目标,超额或基本完成各项量化指标,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在“九五”基础上实现翻番,集团规模经济上了一个新水平,整体实力大大增强,连续多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云南省工业企业中位居前列,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以下数据展示了集团取得的巨大成就:
  ——资产总额实现翻番:2005年末,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12.56亿元;净资产37.68亿元,其中国有权益25.33亿元,分别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长1.1倍、1.16倍和1.12倍,年均增长16.09%和16.63%,16.21%。
  ——主导产业产能规模实现翻番:2005年末,集团已形成有色金属采矿106万吨、选矿105万吨,冶炼70万吨、深加工16万吨和锗产品20吨、锰矿石38万吨、铁合金6万吨、硫酸37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其中电解铝生产规模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铅锌采选总规模、冶炼总规模分别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位和第三位。集团有色金属采、选、冶能力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1.87倍、1.68倍和1.34倍,年均增长23.5%,21.6%和20.2%。2005年,有色金属产量突破50万吨,达到50.02万吨(其中,电铝32.35万吨、电锌10.37万吨、电铅7.3万吨),比“九五”末增长了86.24%,年均增长13.24%。
  ——经济效益实现翻番:按快报统计,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达到77.4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17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1.56倍和1.71倍,年均增长20.64%和22.05%;实现工业增加值16.17亿元,利税总额8.53亿元,其中利润3.64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了1.18倍,1.37倍和1.66倍,年均增长16.9%、18.83%和21.58%。
  ——自主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在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铝、铅锌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集团自主研发的富铅渣鼓风炉熔炼技术被世界发明家公会评为世界金牌技术,并获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金牌奖。5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申请专利60多项,获授权专利29项。
  5年来,集团在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架构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集团运作一体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生产经营企业均已成功实现改制,拥有了云铝、驰宏两家上市公司;资源整合和行业整合稳步推进,成效明显。集团总公司被评为云南省3年深化国企改革先进单位。
  5年来,在集团坚持创新,即突出改革、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成绩斐然,集团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改革,创新机制,集团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集团总公司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目的,深入实施了一系列改制改革工作。
  对具备条件的企业按公司法规范改制上市。继云铝公司上市后,驰宏公司也成功上市。两家上市公司“十五”期间共融资9.3亿元,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稳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改造。先后完成了斗南猛业公司的债务处置、股份制改造和建水锰矿、澜沧铅矿的公司制改造;组建了民营的万盛碳素公司,实现了对云南证券公司的控股经营;先后参股组建了金鼎公司、黄金公司、中色国际氧化铝公司;开展了集团层面资产重组,设立股份公司前期工作。对集团内部交叉持股情况进行优化处置。进一步理顺了永昌公司、进出口公司、新立公司等企业的股权结构,产权关系更加清晰。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精干主体工作进展顺利。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总公司在公司制企业逐步推行了年薪制;各企业基本建立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干劲和热情。
  
  二、抓建设,夯实基础,集团主导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集团总公司坚持以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实现节能环保、资源有效利用目标,结合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有选择、有重点地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适度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实力。按照集团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5亿元,集中力量实施了资源有相对优势,生产有基础,销售有市场的铝、铅锌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在铝产业建设上,集团在完成云铝公司一期技改的基础上,又投资21.65亿元,采用国际先进的300KA特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技术实施了云铝“环境治理、节能技改”二期工程建设,彻底淘汰技术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60KA自焙阳极电解铝生产线。项目已于2004年9月全线建成投产,新增20万吨电解铝、12万吨碳素生产能力。目前,云铝公司电解铝产能(含控股公司)已达到49万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70万吨。
  在铅锌产业建设上,把世界先进成熟的铅锌冶炼工艺技术的引进与自有专利技术的研发应用相结合,投资22亿元,采用大型化、自动化装备,在曲靖集中建设铅锌产业基地,淘汰集团内原有分散落后的生产线。整个项目已于200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
  在锰产业建设上,先后完成了建锰公司6300KVA电炉技改工程和斗南猛业公司年产2万吨中碳锰铁工程,淘汰了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落后设备。两个项目已基本达产达标。
  
  三、抓创新,培育自有技术,集团产业科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结合产业发展,集团总公司始终重视并不断建立完善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提升集团产业科技优势,集团的生产技术含量,技术创新能力,主体骨干企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科技管理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如云铝公司成功创新应用了铝电解“大型整流设备新技术”、“CHYG-30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电流效率达95%以上,电解槽集气效率达到98%,除尘效率达达到99%,氟化物净化效率达到98.5%,劳动生产率达到国际同行业平均水平,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再如,永昌公司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的“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酸浸技术”,突破了传统湿法炼锌工艺难以经济、有效处理高铁硫化锌精矿资源的现状,锌浸出率达到98.76%,同时彻底根治了传统湿法炼锌工艺二氧化硫尾气外排对环境的危害,在高铁闪锌矿处理工业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和技术储备不断充实。如“四孔状氧化锌晶须产业化开发研究”进入晶须生产的联动试车,“高纯锌生产技术开发”进行了全流程试验研究,“高铁高铟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综合回收锌铟”通过半工业试验,提炼出了海绵铟,铟的直收率达到80.46%,超过国内现行生产流程指标。
  
  四、抓管理,苦练内功,集团运作和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紧紧围绕集团化发展定位和集团功能的发挥,集团总公司进一步增强了融资投资、科技开发、市场营销功能,初步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体现了母公司的主导作用,集团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集团化运作也更加规范。集团各企业坚持把加强内部管理放在首位,结合实际学习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推行标准化管理,健全安全环保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努力构筑科学的管理平台。通过狠抓成本和财务管理,严格落实经济责任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指标控制,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集团铝、锌、铅等主导产品生产成本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驰宏公司的锌总回收率达到95.23%,铅回收率达到89.74%,实现了“四九五”锌的批量生产,品级率连年保持在90.89%以上。云铝公司仅2005年就节电2.7亿kwh,降成本近9000万元,铝板综合成品率首次超过85%。新立公司银直收率提高到96%以上,渣含铅降低到3%。澜沧铅矿电铅一级品率连续5年达到100%,电铅冶炼回收率保持在99%以上。永昌公司电锌产量年均增长14.88%,产品制造和销售成本每年均有所下降。此外,建锰公司加强对高锰酸钾原料消耗的控制,采用水洗矿替代原生矿进行技术攻关,利用品牌开展外购外销业务,取得较好效果。斗南公司加大仓储式销售力度,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进出口公司建立完善全程信用管理等风险控制机制,积极开拓营销渠道,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冶研新材料公司在锌铝合金、锗单晶、重介质、热泵热水器等新产品开发应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集团以创立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金沙”牌铅锭、“YL”牌重熔用铝锭、“银鑫”牌锌锭都是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集团生产经营企业都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云铝公司还通过了国际计量管理体系(ISO10012)、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和铝合金质量管理体系(QS—9000)认证,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成为全国有色行业、西部地区和云南省工业企业首家通过国家“环境友好”认证的企业。驰宏公司成为云南省惟一一家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
  “十五”的5年,云南冶金集团成绩斐然,迎来的“十一五”,云南冶金集团又开始续写更为精彩的跨越篇章——
  到2010年,集团总公司总资产要达到200亿元,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利润达到10亿元,跃居全国有色生产企业前8强,全国500家大型企业前350强,世界矿业界前50位。
  宏伟目标已经确定,云南冶金集团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