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2006-12-29 00:00:00韩可卫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10期


  我国现行技术标准中,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不高,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偏低,达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要尽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迅速提高我国整体的标准水平。
  
  一、加大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
  
  一个国家的现代标准化,只有通过国际间标准化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国际化的标准化发展环境,使本国的标准化纳入世界标准化体系之中,及时学习外国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提高本国的标准化水平,并在国际标准化中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国际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来说,只有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才能推动本国标准化的发展,通过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可以及时了解国际上相关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有利于将我国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差距,加快实现现代标准化的进程。
  
  二、建设与创新技术标准体系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与创新技术标准体系。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差异性,逐步接纳国际标准,力求按产品的性能来阐述产品的技术标准,加速我国技术标准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步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WTO/TBT有利条款,研究和制定为保障我国正当目标和适当的保护水平而设置必要的技术标准门槛,将一些我国企业能够达到而外国企业难以达到的或我国国情特有的技术指标制定成国家标准。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构筑我们自己的技术标准门槛,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三、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技术标准化发展战略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技术标准被国际性的标准化组织承认或采纳,往往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千方百计地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国际上国际标准竞争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欧盟的“控制型”;二是美国的“控制争夺型”;三是日本的“争夺型”。
  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选择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的基础。由于我国重要行业的发展差异较大,一些行业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另一些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尚处于不利位置,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我国重要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标准的实施在各产业之间应有所侧重,避免平均用力和全面赶超。要根据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制定不同的标准政策。根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重点竞争型”的国际标准竞争策略。
  重点竞争是指有重点地选择我国优势、特色领域,争取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利地位,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技术要求,确保我国重点领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一策略的实施将在国际标准化方面最终实现从“国际标准的本地化”到“国家标准的国际化”转变。最终使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标准,使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四、政府要加大对标准化活动经费的投入
  
  在我国标准化事业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经费问题将是一个突出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对现行的标准化经费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我国标准化经费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理增加经费渠道。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争取国家、行业及地方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2)机构多渠道自筹,融资及社会资助。国家应多渠道、多层次扩充标准化经费来源,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经费保障模式所需的政策支持。2.改变经费运行及管理机制,确立经费使用的有效原则。标准化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合理使用并严格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能。经费的使用应实现公正、合理、透明、高效。
  
  五、培养具有现代化科学水平的标准化人才
  
  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准化人才,是实现现代标准化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标准化高端人才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独立承担企业各项标准化工作,能主持企业重大标准化项目开发、应用和课题研究,能组建、领导企业标准化整体建设、实施、应用和推广的高层次技术经营复合型管理人才。我国一定要从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中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具有标准化专业知识、高超协调能力和突出个人素质的专家,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为国家争取利益。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2].王金玉,国外标准化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世界标准信息,2003,(2)
  
  作者简介:
  韩可卫(1965—),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注:此文章是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三批项目(2004y030)的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