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中需注意问题及政策建议

2006-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10期


  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跟踪分析课题组
  
  一、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目前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
  出现这次产能过剩问题的直接原因,是2003年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虽然自2004年就开始采取措施重点治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的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遏制了这些部门盲目扩张的势头,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当时过度投资的长期效应现在还是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
  出现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增长方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尚未改变比较粗放的方式,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比较高。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旺盛,刺激了那些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的上游部门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上游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上游产品价格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性和行政性,这也是刺激对这些部门过度投资的因素。盲目和过度的投资导致了今天的产能过剩问题。第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有通过扩大投资迅速拉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倾向,试图取得高于其他地方的增长。而由于发展上游产业具有控制资源的主动性并可能得到垄断性收益,因此地方政府会动用其掌握的资源,例如土地和信贷来支持这样的项目,以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产能的过剩。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控制土地和信贷这两个闸门后,能对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产生较为明显作用的主因。此外,多数上游产品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还具有比一般消费品多的行政性色彩,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影响会更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上游产品,如钢铁、电解铝等,出现产能过剩时会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而一般消费品,如空调、彩电等,出现产能过剩时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第三,收入分配政策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投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一状况从供给结构性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两个方面引发产能过剩的问题。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更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程度。
  产能过剩问题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加大宏观调控的困难。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还会进一步造成社会问题,可能增加银行的坏账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社会就业的压力。需要重视的问题是,目前产能过剩仅是某些部门的问题,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但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使产能过剩从某些部门扩散到更多部门乃至全社会,则会形成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局面,这是我们需努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二)既要看到连续投资高增长引致的短期问题(产能过剩)和长期问题(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又要认识到当前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重要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
  以房地产投资为例,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房地产价格中存在的泡沫成分;另一方面也必须防止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降温过度。从2005年第一季度末期开始的宏观政策,重点在于控制投资规模,调整供应结构,稳定房价和规范市场行为。受此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也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为主导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住房的消费需求呈现很强的刚性,在理顺机制的条件下,加强对居民住宅的投资,应当成为优先选择领域。此外,房地产业对消化产能过剩作用不容忽视。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这是由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大背景所决定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对于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收入预期不稳,消费倾向继续降低,削弱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GDP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较为严重。收入差距扩大势必使占城乡人口相当比例的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难以启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巨大潜力无法释放。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储蓄率也引致了消费倾向的降低,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