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行的是1999 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2002 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随着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观念的改变,该体系出现适应性偏差。国有企业面临着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的绩效评价制度的迫切要求。
一、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局限性
(一)未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现行评价体系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基于利润的指标考核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未能直接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资本成本作为一个理财学概念或经济学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机会成本”。我们通常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成本,其实容易忽略资本成本的本质。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资本成本其实就是他根据投资的风险水平而提出的“要求报酬率”。投资项目的风险越高,所要求的报酬率也越高。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满足投资者的报酬率要求。重视利润、忽视权益资本成本的结果除了导致管理者做出许多能提高账面利润却毁坏企业价值的决策,使企业错误地配置资源外,还可能鼓励管理者向成熟企业过度投资。
(二)注重财务结果的评价,对绩效动因的评价不足
现行评价体系应用的指标虽多,看似全面,但主要侧重事后定量分析,未能表明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与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使作为战略实施工具的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脱节,导致战略稀释。换言之,现行绩效评价的财务导向可能导致企业虽然明确自己的战略,但在具体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与绩效计划的制定过程割裂开来,不能根据战略的要求明确各执行机构的关键绩效考核领域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造成各绩效指标彼此孤立,最终可能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企业行为偏离正常经营轨迹,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不足
评价指标主要围绕经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