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06-12-29 00:00:00贾若祥侯晓丽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16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很多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培育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并不断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已形成了不少规模较大的市场,在其拉动下,很多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产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产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以当地及毗邻地区商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在当地建设市场将当地及毗邻地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产品集聚起来销售到外地并以此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很多地区依靠当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这些产业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大大超出了本地的消费需求能力,这就决定了这类商品的销售市场不可能局限于当地及毗邻地区,必须扩大销售半径,把商品销售到更远的地区,于是便产生了专业批发市场,把当地的商品生产者与外地的商品消费者连接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特色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产生的大批专业市场,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等,都基本属于产地型专业市场。
  
  (二)销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销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指通过建设为当地及毗邻地区的消费者和零售商提供商品的专业市场拉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销地专业市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有两个因素。一是在当地及邻近地区存在着大批分布相对集中并且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的商品需求者;二是与城市的百货商场等其他流通渠道相比较,建设专业市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建设专业市场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其所处地段相对偏远、设施相对简陋、流通环节较少、税收政策优惠等所带来的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是市场所经营的同类商品的品种、规格齐全,产品组合程度深,便于零售商和消费者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购商品。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家电市场、家具市场、日用百货市场等都属于销地专业市场。此外,在某些地区围绕为当地的大企业配套,也往往可以形成典型的销地型专业市场。
  
  (三)集散地市场驱动型发展模式
  集散地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是指通过建设集散专业市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一般来说,具有集散地特征的专业市场所在地交通便利,联结产销两地,居民商品意识强,有经商传统,市场文化基础好。集散地型专业市场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外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散性。集散地型专业市场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清河的羊绒市场,其形成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清河既不是我国羊绒生产基地,也不是我国羊绒的主要消费区,但是却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羊绒交易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有企业家从事羊绒批发贸易生意,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基地逐步转移到了清河,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而形成。此外,还有的集散地型市场是由生产地市场逐步演变而来。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一开始主要是产地型市场,但是随着寿光蔬菜市场规模的不断膨胀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很多外地的蔬菜也通过寿光市场向外销售,于是山东寿光的蔬菜市场已不是纯粹的产地型市场,而发展成为集散地型市场。
  
  二、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形成条件
  
  (一)活跃的民营经济
  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迅猛的地区,几乎都是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大的地区。之所以如此,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民营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有不少是从事商贸活动的,他们本身就构成了市场活动的主体。二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当地营造了浓厚的经商氛围,更重要的是活跃的民营经济为当地提供了较大的需求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专业市场的发展。三是很多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往往习惯借助于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市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二)较好的区位条件
  专业市场大多位于交通比较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专业市场作为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的集聚地,需要较稠密的人口,频繁的人口流动,完善的服务设施、发达的运输通讯网络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集散功能。因此,专业市场所在地往往具有便捷的交通,绝大多数分布在铁路、公路、水路沿线或者不同交通方式的交汇点。
  
  (三)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
  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对于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处在短缺经济时期,市场需求巨大,商机无限,只有具有浓厚商业文化氛围的地区,才有可能在当时把握住商机。纵观我国很多市场的形成,往往与当地某些见多识广的经商带头人具有密切关系,这种经商传统成为专业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正是由于这些带头人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的经商意识,使市场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很快发展壮大。
  
  (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宽松的发展环境是专业市场发展的外在推动器。有时候尽管当地具有发展市场的良好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政策,市场往往也很难持续。浙江义乌在当时充分认识到发展市场的重要性,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构想,实行全方位开放,不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真正做到货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业不分公私,都给予税收、工商、土地征用等方面的优惠,使当地的小商品市场得到蓬勃发展。
  
  三、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专业市场集聚了大量的同质企业,往往面临着同样的需求市场,当需求市场小于供给市场时,就可能引发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造成区域生产要素的过度内耗,从而降低整个区域的赢利空间,不利于区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区域品牌的创建。一般来讲,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组织相对松散、发育还不完善的专业市场内部,特别是当需求市场面临饱和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市场内企业的过度竞争,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引发“价格大战”。市场内部低价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肯定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利润。企业为求生存,有的就降低质量,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结果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使市场难以为继。温州曾经红火的灯具市场就这样几近消亡。
  
  (二)信息化不断加快迫使市场转变交易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交易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专业市场交易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面议价格、批发交易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市场交易模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适合于某些商品,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网上交易和信用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以价格面议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市场往往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只有当在专业市场讨价还价节约的成本大于采取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时,人们才愿意选择专业市场;反之,当其他方式的交易成本低于在专业市场讨价还价所能节约的成本时,专业市场相对于其他交易方式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当前,在某些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以网络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无形市场正在萌发,有的已经初具规模,这就迫使传统的市场交易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交易方式。
  
  (三)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随着市场商品档次的提高和交易手段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市场积极向国际市场拓展,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湖北十堰的汽配市场、河北清河的羊绒市场等,这些市场都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进入了国际市场,并且在国际专业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对于国外市场而言,我国在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还存在不足之处,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比如对知识产品的保护,以及国外对中国市场产品的各种技术壁垒以及其他种种原因的“设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集群式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市场对其他相关产品的拉动作用,今后要逐步培育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集群式发展模式。通过集群建设,大力提高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政府统筹、企业推动、市场主导、行业协会协助为主要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为主线,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通过建立纵向延伸,横向连接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要素集聚和空间集聚,加强市场的龙头拉动作用,全面提升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市场配套体系建设
  对于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来说,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断完善市场的配套体系建设,无疑会促进市场以及市场所在地的健康发展。要构建多成份、多形式、全方位的包括信息、物流等在内的各种市场公共服务体系网络,为市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规范市场发展秩序
  纵观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有不少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大都经历了“假冒伪劣→假而不劣→贴牌生产→品牌生产”几个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大都进入了贴牌生产或者品牌生产的阶段,随着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马上结束,我国市场将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发展秩序,对于维持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加强保护品牌的意识,才能促进市场商品档次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保障我国市场驱动型特色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中介组织
  要大力发展和逐步规范、完善中介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培养一大批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商会、事务所和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树立其威望,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运作,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数据统计、信息搜集、调查研究、技术咨询、项目评估、检查监督和成果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在市场交易中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行业、协助政府的支撑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规范其行为。要明确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我们还应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制定行规行约,建立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的惩罚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制止无序竞争,进而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体系。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