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培训的隐忧

2006-12-16 10:36
市场周刊 2006年12期
关键词:文凭人才培训

杨 跃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怪、乱,这是很多业内人士对目前培训市场简明概括。另一种概括出自一位经营北京一高校远程教育项目的负责人之口,他说狄更斯《双城记》序言里的一段话可以概括当下的培训市场——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工商管理硕士(HBA)教育在中国刚刚兴起,工商管理硕士文凭光环耀眼。十几年过去,今年5月下旬在西北大学举行的第五届全国MBA发展论坛显示,工商管理硕士文凭的光环正在逐渐消失,企业用人越来越看重工商管理硕士本身的能力。

因此,培训业界的新宠“高级经理培训班”、“高级总裁培训班”仍在蓬勃发展,它们的目标群体是那些凭借改革开放政策早已经将经济则本和社会资本尽收囊中的企业总裁、高级职业经理人。EMBA是“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简称,英文全称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HBA是面向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现职高级管理人员的硕士层次的管理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国际经营战略头脑和总揽全局的决策能力的、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官员、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

随着社会发展,他们也终于意识到还有一种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同样重要,甚至很多场合比经济则本更能挣得到大大的面子,用学术词汇说就是“文化资本”。虽然培训费用绝非普通工薪能够承受、非同一般的昂贵,但是有需求就有市场,虽然学时短暂,参加者甚至并不注重HBA证书,但是培训班依然红火,趋之若鹜者众。

办个这样的研修班,投入小、挣钱多,又没有什么风险,是最休闲的办学方式,不像那些挣操心跑腿辛苦钱的班。市场经济,有需求就会有人以供给谋取利益。我们身边不仅求文凭,求深造的人很多,就连求念个班,结交些关系、谋求丰厚资本关系的也大有人在。社会需求高潮正在到来,这种越来越强烈的教育需求,也成就了具有无限开发空间的教育市场;虽然其市场价值目前难以从纯经济角度进行评价,但各种官办、民办、外资机构借助如此教育市场获得高额回报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难怪媒体沸沸扬扬的预言培训行业将是未来几年的掘金地。

这种专门面向高端的培训班,通俗说就是“挣有钱人的钱”。某大学管理系近年来效益出奇的好,个中缘由就在于找到了使巧劲的办培训的方式:通过系里教师、系友等人脉关系开发出高端培训市场,仅一年时间就连续办了几个班,都是面向本行业企业、公司的总裁、高管等人士,如金融——资本运作高管研修班,现在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等。这些的确社会有需要,高校强有力的知识资源也应该向企业辐射,尤其那些传统国有企业,如今面临改制、上市等改革,发展要上新台阶就必须学会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企业老总和高管人员确实需要知识恶补,研修班肩负这个责任也算任重而道远。只是这种专业化很强的培训班价格都不菲,如三个月(每月三天)的现代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与运作高级研修班,学费4900元;即使为期1—2周(其中真正有效学习日不足7天,余下的就是心照不宣的“考察日”了)的短训班,收费也要在2000元左右,(不含考察费用)。这些费用最后都从哪里出来,答案自是不言而喻。

不可否认,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对培养我国企业管理者具备全面管理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我国培养工商管理硕士初期,很多院校仅仅把国外的MBA教学模式复制到中国,致使一些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市场欢迎的程度不尽如人意。MBA文凭光环的消失,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企业人才观念、人才标准的变化。

可以说,是市场的激烈竞争,让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更加务实,不仅是不再迷信MBA文凭,对其他各种文凭的认识也都渐趋理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曾经炙手可热的工商管理硕士,无一例外都要经受严酷的洗礼。这种洗礼,就是市场、业绩的无情检验。

以美国为例,虽然说MBA为美国企业界输送了大量人才,但MBA也并非是成为企业家的唯一途径。在美国,企业雇人更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头脑、有没有能力,文凭不过是个参考的系数。手里拿着博士学位没有多少作为,甚至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而学历不高却创造奇迹的人也不在少数。像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就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戴尔电脑公司的“一把手”迈克尔·戴尔、甲骨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里·艾里森也都是辍学生,也没学MBA,照样成为闻名全球的大老板。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企业的人才观也越来越务实。但在企业之外,我们看到,很多单位、部门的领导,对人才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职称加学历的层面,重文凭与学历,轻人才能力和业绩。一些单位和部门以拥有多少高学历的人才为荣耀: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唯高职称、高学历是举,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在人才的使用理念上,存在重拥有、轻使用的倾向,很多人才闲置浪费,造成这高消费现象……

企业不再迷信MBA文凭,是随着企业的激烈竞争必然而来的一种求真务实之风。但在企业之外,怎样认识人才,如何判定人才,又该怎样对待人才,还需要更多外力的推动,比如更加明确的岗位责任、竞争的环境、淘汰与监督机制的健全等等,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正如一位哲人指出的,现代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无过于工具理性的泛滥及其对人类全面生活的支配、压制和扭曲。大众培训热的种种迹象已经鲜明表现出这种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特征。大众培训热的发展是健康而合乎教育本性的吗?

如今大众培训的很多形态都只是教育异化的现实表现,在轰轰烈烈的应试培训、特长培训、成功培训等培训热潮中,都不难发现异化的色彩,对“高分”、“获奖”、

“文凭”、“证书”的外在逐猎早已淡化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人们接受各种教育培训,似乎已经不是为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取对自己当下或将来有用的知识,当然,获取有用的知识本无可厚非,拥有知识是为了使自己更容易得去获取更多更有用的其他东西,从而占据更好的社会位置,这也无可厚非。高分、奖次、文凭、证书……原来不过是标志某

人受过某种教育(培训)及其成绩的一个凭证,但正是在人们的过分迷恋中,真真切切的变成了一种可以产生新价值的价值物,一种蕴含了权力的符号资本,蕴含着一座红无比威慑的权力一一符号暴力。某种东西一旦与权力挂上钩立马会显示出其巨大的诱惑力,很容易打动趋利避害的人性阴暗面,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要真正掌握知识无论如何也不轻松;于是真正的的知识与其外在符号形式脱钩而被抛在一边,“高分,奖次、文凭、证书”等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却被赋予了生命,具有了某种魔咒般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不再受人控制。在今天这个据说不是“资本雇佣劳动”而是“知识雇佣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凭”、“证书”的物化形式而彰现的“知识”就成为一种“资本”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

培训市场如火如荼的各种培训班、应试辅导班,面向企业员工的五花八门的培训课程,甚至各种花样翻新的另类培训,在如今中国社会(特别是大中城市)已经成为一道奇特的而事实存在的文化风景线,涉及范围之广泛、参与人者人数、年龄、阶层、职业之繁多、培训课程(内容)每类层次之复杂,比较任何一种正规学校教育活动都毫不逊色。然而学科边界森严的教育研究却对此置若罔闻,仅有的一些经验性呼吁显得苍白无力。

“大众培训热”这一社会现象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教育的病态延伸,甚至成为社会性格的充分展现,这个时代集体无意识的病态延伸。要深刻透视“培训热”这一大众文化现象,单纯囿于教育学森严的学科壁垒进行研究不啻是隔靴搔痒。人们常说:中国教育有问题,不是或不全是教育的问题,言外之意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大众培训热,作为教育问题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

中华大地上久盛不衰的“应试培训”、多如牛毛的“考证培训、初出茅庐的“魔鬼训练”、五花八门的“高端培训,好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粉墨生态,这究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心态和集体无意识?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特征、时代特制调制出这顿面向全民的培训大餐?如果把培训热现象看作一张网,究竟哪些结点交织成如此复杂之网?在一幅幅光怪陆离又妙趣横生的培训文化地形图上,这些重要结点又如何共谋织就了培训百态图?轰轰烈烈、方兴未艾的培训热潮是否如“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所喻示的,已然一幅和谐美妙灿烂的教育风情画?

红红火火的培训本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是问题远非如此简单,作为非义务教育的社会培训,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确实可以说相当程度上是依仗于市场的,而培训机构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促成如今风生水起的培训浪潮的同时,有一点不容忽视,企业的本性就是谋求利益最大化,过分强调商业利润往往会违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最基本的行业规则、损害受教育者的利益。我们已经看到,在利益驱动下,培训市场都存在着诸多弊端,“办班流程步步作假”、“教师明星化、学习浅薄化”、“造势玩概念”等,都让人深恶痛绝。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人们可获得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异向变动,同时人们对自身在新的社会格局中的位置却越来越难以理性化的确认,沉重的认同难题使自我越发游移不定。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自我价值的突出,使大众的社会心态趋于冷漠与无助,这种冷漠心态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心态扭曲,又深刻暴露出当前公众心态中普遍存在的无助感与受挫感。当代社会也犹如一个瞬息万变的万花筒,光怪陆离,气象万千,同时也充满了困惑,置身其中,大众内心的焦虑紧张可想而知。表面红红火火的大众培训热,其背后深深隐藏的大众心态不啻就是这种无助、无力和无奈。

如今的教育培训表面上似乎获得了自主性,但究其实质,这种自主性只是一种商业的自主性,只在教育成为产业的背景下才体现出与市场一致的自由。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的培训,存在的根基究竟何在?无论是企业组织的员工培训,还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类培训,其存在的根基仅仅是因为有市场需求就顺理成章的应该进行市场化运作吗?存在的不一定就合理,合理的似乎也不一定就存在。市场成为社会整个的主要机制,市场推动了社会成员的极端个体化,把社会成员改造为许多消费个体,最终市场统治在人性需求和个体欲望之间划出一道裂痕,诱发无数的个人人担心、焦虑和痛苦。也许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表面繁荣,不能不怀着些许不安。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学习,怎样才能把“谋生”的功利性与“乐生”的价值性有机结合起来呢?学习怎样才能真正作为美好的生活来体验?毫无疑问,随着劳动时间的大大缩短,每个人都有可能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可是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当然首先是为了谋生,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不通过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和知识素养,是断然不行的。在这种意义上,对学习者而言,学习具有一种外在于生活的强制性,但是如果学习只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这种学习就不能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呼唤“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的时候,怎样才能真正使学习活动更多地向个性发展的要求靠拢,使学习活动不是成为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娱乐,使之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复归美好生活的闲暇本意,从而内在于自己的生命活动?如何才能真正把学习、教育、培训引向一种“美好的生活”呢?无论如何,这才是如何大力倡导终生学习时必须意识到的努力目标,也是目前所有培训市场真正应该努力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文凭人才培训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法国推出在线文凭证明服务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会议·培训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