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苏 王兰顺
提起崇文门内,许多人都知道那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基督教堂,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在历史上曾是一片以这座基督教堂为中心的系统完整、特征明显的教会区。
清同治九年(1870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这里创办了亚斯立堂,1871年开办了教堂附设的蒙学馆,1888年改名为“汇文书院”,1904年又更名为“汇文大学堂”,校址设在船板胡同1号。1918年汇文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原址留下大学预科及中学部,称汇文中学。1952年汇文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1959年因建北京火车站,校址迁至崇文区。
汇文中学素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在五四运动中,汇文中学是最早到天安门广场集合的学校之一。1926年汇文师生参加了“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唐耀昆、谢戡两位同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一二·九”运动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汇文师生均有突出的表现。汇文学子人才辈出,他们中有我们熟悉的红军和新四军杰出的指挥员——彭雪枫,他于1926年考入汇文中学,现在汇文中学校内有他的塑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班集体;还有少年时代就读于汇文学校的张克侠,他早年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192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与何基沣一起率部队起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3军军长、林业部副部长。曾就读于汇文学校的知名人士还有许多,例如:曾担任过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李沛瑶、万国权,海军参谋长张学思,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著名文物鉴定家、书法家启功,两弹一星的元勋王大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等。
曾在汇文学校执教的老师中有两位我们不能不提,一位是著名作曲家阎述诗,“一二·九”运动期间,由他谱曲的《五月的鲜花》传遍全国,后来他于1951年到汇文中学任教。另一位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爷爷孙敬修,他出生于崇内,曾在美以美会成美馆读书,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在钓饵胡同小学(后与北京汇文第一小学合并)教书,曾任教导主任,1932年开始在电台给小朋友讲故事,1951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少年儿童讲故事,1957年初调至北京市少年宫。
在创办了汇文学校之后,1872年,慕贞女中在亚斯立教堂的南侧建立,初期名为“京都慕贞女书院”,学生数十人。五四运动后,入学人数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扩大。五卅运动后,学校取消宗教课程,按政府的课程标准教学,并由中国人主持校务。上世纪30年代,学校正式更名为“私立慕贞女子中学”。1951年曾改名为“育新女子中学”,1952年更名“北京市第十三女子中学”,1954年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中学,曾接受归国华侨及外国学生入学。197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至今。
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1941年就毕业于慕贞女校,由于她在儿童白血病的诊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获国际科技进步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国家一级演员宋春丽和我国第一位眼科临床医学博士闵燕等也曾先后就读于育新女子中学、女十三中、125中学。她们不但是从这所学堂里走出来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是这所学堂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证人。
现在我们来到崇文门地区,会发现在这里知名度最高的单位是同仁医院,其实,这座全国著名的医院最初也是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的。1869年,同仁医院创办之初原址坐落在孝顺胡同,因陋就简在旧式平房。1903年,新建医院在崇内大街西侧落成,命名为美以美会医院,1927年正式更名为贺氏纪念医院。英文名称虽迭经更易,而汉文名称则始终为同仁医院。
今天,我们回顾崇内地区的过去,旨在辑录历史变迁的烙印,感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相信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会从中找到打动自己的东西。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