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海
肖麦青长篇传记《晚清悲风——文廷式传》评论二题
在民族灾难空前深重、新旧思想激烈搏斗的晚清,萍乡人文廷式以其磊落的胸怀、过人的胆识、惊世的才华,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朝野,甚至影响到国外。他不同凡响的言行,无愧于清史上一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杰出的文天祥家族的后裔。
文廷式诞辰150周年之际,肖麦青先生的倾情之作《晚清悲风——文廷式传》(以下简称《悲风》),立体地再现了文廷式电光火石般的一生,无疑是对先人的虔诚纪念。
页页《悲风》翻过,你会为文廷式数代忠烈之风,为他不懈的求学、超人的智慧与卓识,为他在民族危难中一心报国的耿耿丹心和所起的突出作用而震撼。作家着力展示了文廷式作为“帝党”中坚,极力主战,反对退让,反对签约,在朝廷上是非分明地褒贬官员,矛头直指“后党”中枢人物的生动、复杂的过程。在“公车上书”的惊天狂飙中,在中国第一个政党性质的“强学会”的策划里,在组建中国国会、谋划自力军起义的朝朝暮暮,在为解决汉阳铁路难题而筹建广泰福煤号继而成立安源煤矿的劳碌中,读者都会为作家笔下文廷式的宏愿、斗志和人格而击节。
作家长于诗,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文廷式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晶莹剔透。试读下面的文字:
不觉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
当人们吃着粽子时,文廷式则想到了楚国诗人屈原。这是屈原的殉难之日,泊罗江的水接纳了诗人的肉体,却淹不死诗人的忠魂。独自醒着的人总有太多的追问,《天问》撼天动地,这是叩响社会良知的声音。诗人之问是向世俗挑战,而世俗又是如此强大,诗人的声音又是微弱,微弱的如同蝇之鸣,湮没于茫茫世俗之中。此时,诗人认为只有一死才能撞响那面警世的大钟,他于是这样做了。他这一死,果然震骇了几千年啊……
想着想着,文廷式不禁潸然落泪。
近人徐乃昌在《文道希先生遗诗·序》中高度评价文廷式,曾用“独负奇才苏学士,常存忠厚屈灵均”的文句。肖麦青先生对文廷式的上段心理描写,可谓与徐氏异曲同工。
作家擅长纪实文学,他以凝练的语言,把晚清半个世纪风起云涌、壮阔激烈的人和事,铺排得高潮迭起、动人心弦而井然有序。围绕着主人公社会活动的展开,《悲风》的前后出场百余人士,都是清代可圈可点的人物。然而在作家的笔下,他们既个个眉目清晰、立场各异、身手不凡,却又不喧宾夺主,处处反衬着文廷式的魅力,足见作家分寸有度、聚散自如的笔下功力。
晚清的祖国,山河破碎,人事纷繁。然而读《悲风》,你会一方面为国事而拍案,另一方面又会为不朽的中华文明而沉思。书中不时出现的历史久远的古代建筑、名人佳作、典故轶文以及颇富哲理的佛教禅学,无不像杯杯清茶,缓冲着、湿润着读者紧张激昂的阅读心境,从而深感作家知识面的宽阔和为深化图书内涵的匠心,阅读快感油然而至。
为再现晚清历史画卷,作家笔下人物的对话,尽量接近当时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主人公,作家选用了大量文廷式著述的语言,从而较好地增强了《悲风》的历史厚度。
整部《悲风》,浸透着文廷式一生充溢的爱国激情、拳拳民情、眷眷乡情、生死友情、朴厚乡清、纯洁爱情和超拔诗情,可见作家对文廷式已是崇仰有加,情动衷肠。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作为家乡人,总觉得有一种责任,用文学的形式,透过历史重现他本来的光彩。”也有基于这种与功利主义相悖的责任感,读者才能品尝到这枚文廷式研究的“硕果”。
晚清,内外矛盾空前激烈,致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扫龚自珍时代万马齐喑的沉寂,各种社会思潮奔涌而出,形成自春秋以来仅有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其中,文廷式在众多方面大破大立,超前一步的思想言行和著述可谓卓尔不群,堪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相比肩。略感不足的是,《悲风》在揭示文廷式在此方面的建树,笔墨尚不够浓烈。
文廷式是国之骄子,萍乡一杰,他理应得到历史、社会尤其是萍乡人的尊重。《悲风》的面世,无疑于此做了一件出色的工作。此外,文廷式的著述是一个宝库。其中振聋发聩的奏议、思想深邃的文录,开近代中国翻译西方社会科学书籍之先河的译述、精当的史志、甚享时誉的诗词、随处所见有感而发包罗万象的笔记等等,除了凸显文氏本人的精神风貌外,还是一幅活生生的晚清的《清明上河图》,一部历史记录片。这是文氏留给后人亟待挖掘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氏不朽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