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泓
出于对徐工的“钟爱”,向文波甘愿成为一个孤独的呐喊者,然而他所能争取到的机会又有多大?随着政府文件的出台,一切将有定论
日前,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对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制度作出新的规定。业界人士解读,在《规定》出台后,众说纷纭的徐工收购案将得到一个结论。
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接受《新财经》采访时认为,《规定》主要是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宏观角度制定的,不是具体的操作程序,谈不上是为徐工收购案下定论而作的准备。对于《规定》本身的内容,向文波则再三表示:“约束性条款太少”。
博客舆论力阻收购
今年“两会”期间,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指出外资并购已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他呼吁采取行动,限制跨国公司并购本土企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外资并购的警惕和抵触情绪迅速从官方蔓延到民间,且愈演愈烈。在集体忧虑和讨伐声中,凯雷被送上了风口浪尖。
4月中旬,向文波曾对记者表示:“对于外资收购,我们一直都抱着排斥态度。”在谈到徐工收购案时,向文波直言不讳:“说老实话,我感觉不是一件好事。不管收购的目的如何,企业控制权都不在自己手中了,终究有失妥当。”“机械装备业属于战略产业,像国家主权一样,不能被转让也不能被分割,我们必须掌控中国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向文波特别强调,控制企业发展的主导权是一项基本原则,但三一并不排除双赢的战略合作。此时,向文波及三一重工对徐工收购案还没有具体行动。
但不到两个月,6月6日,向文波在其博客上发表第一篇有关徐工收购案的文章:《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几天后,《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发表,文章强烈抱怨三一被排斥在竞购名单外,并提出:三一愿意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人民币)收购徐工。紧接着,《徐工并购:一个美丽的谎言!》、《徐工并购案中的价格欺骗》、《徐工不能被外资收购的四大理由》、《凯雷收购徐工是一桩违法交易》等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博客中贴出,很快引发一场激烈论战。
白热化的争论牵动了中央高层,在各方压力下,徐工收购案继续搁置。
“文件”决定结局
《规定》出台后,各种有关徐工收购案进展的消息四处流传,有人认为9月份将有一个最终说法。在采访中,向文波表示,“据我所知,并没有太多进展”。
2005年10月25日,凯雷集团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凯雷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这是大型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中第一个外资控股收购案例,具有标志性意义,并且顺利通过了地方政府和发改委的审批。
还来不及庆功,质疑声随之而起。“两会”期间汹涌成一个高潮,在向文波对并购提出批判并进行揭露之后,反对声再次升级。
7月17日到19日,商务部召集涉及徐工改制的各方举行了一场讨论会(被外界视为徐工凯雷并购案的“听证会”)。会议中争论异常激烈,向文波成了一个孤独的呐喊者,依然高调反对并购。当月27日,商务部再次举行会谈,向文波继续反对收购。对于这两次会议,向文波认为只能算是座谈会,并非严格意义的听证会。
近来的迹象表明,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的命运最终决定权将在国务院,结局很可能随一份文件的出台而大白于天下。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表示,商务部的《规定》是从商务战略的角度出发,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解决徐工等问题还是要等待国务院的文件”。
这份关键文件是指发改委在6月19日“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上提交的《加强装备制造企业重组并购工作管理战略办法》讨论稿;8月22日发改委召开闭门会议,文件更名为《关于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重组并购的决定》,修改后呈报国务院批准。
机会还有多大
等待中的人最受煎熬。对徐工收购案审查的停滞让各方感到揪心和无奈,但是作为反对者,停滞即意味着希望。三一心里有底吗?记者问当事人向文波,就目前情况看三一还有多大的机会?他坦言:“很难说了。”
向文波说很难判断机会大小,包含四层意思:第一,国家部委对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的审查能不能通过很难判断;第二,该案被否决之后,即使三一出最高价钱,徐工愿不愿“嫁”是一个疑问;第三,三一收购徐工能否得到(股东、国资委等的)批准很难判断;第四,还要考虑凯雷之外的竞购者。
“球”已经踢到国资委。8月4日,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透露,商务部在举行过“听证会”之后,决定先听取国务院国资委的意见,之后再行定夺,国资委将评判股权转让是否被贱卖。有分析人士指出,商务部在听证会后,将此事暂时移交国资委,意味着徐工改制通过审批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
还有国资委官员说此事该归江苏省国资委管,因为徐工不是中央级企业。果真如此,等于宣告了凯雷收购徐工案将很快过关,因为当地政府原本就批准了这桩收购。
除了国家安全外,向文波对徐工收购案的核心观点有二:徐工不被贱卖和不能被外资控股。但近来有消息称“实际上商务部等六部门已经同意,只要不是贱卖就可以了”,至于凯雷的专业性和控股与否已经排除审查了。
即使凯雷收购徐工最终被否决,三一未必能成功收购。眼看和凯雷好事将成,半途却被向文波用博客搅局,徐工特别是其管理层自然咬牙切齿。向文波戏言,博客留言板成了批斗他的大字报墙,还有诸如“三一没有资格收购”,“三一没有这么多的钱”等言论。更有徐工人士表示,“即使凯雷收购不过关也坚决不卖给三一”。
徐工不乏追求者,与三一同位于长沙的中联重科也有意收购徐工。上月初,其董事长詹纯新对媒体表示,中联重科是和徐工科技合作的最佳人选。江海证券研究员韩滨认为,中联重科收购徐工科技具有先天优势,国内拥有并购徐工实力和条件的企业非中联重科莫属。竞争的端倪已经提前显露。
折中是三一的最佳选择
尽管对目前的形势没有太大的把握,但向文波重申了三一收购徐工的愿望。他表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三一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到徐工的改制当中,为民族制造工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问题是,如果三一重工一定要参与徐工并购案,那么,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一个可能的结局是折中。向文波曾提出一个方案:三一入主徐工机械,也可以控股。在这个计划中,三一占51%,凯雷占30%多。向文波认为这是徐工存量资产和三一增量资产的完美结合,加上凯雷的金融资本,将使徐工很好地实现转制,同时保证了中国对徐工的控制权。
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但是过于理想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凯雷作为全球最大的并购基金之一,绝不会轻易就范。
自争论开始以来,凯雷就选择了沉默,表现了出奇的冷静和克制,可能是和它拥有最终协议有关。也就是说,也许到最后凯雷宁愿接受赔偿,也不会接受三一的“城下之盟”。
当然,在利益驱动之下,一切皆有可能。如果由三一主导收购徐工,凯雷成为三一的战略投资者,并且在退出时取得可观回报,或许又将是另一种情形。
《新财经》问向文波:“凯雷会不会选择和三一联手收购徐工,走一条折中的路?”
正在厦门参加“2006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高峰会”的向文波选择了回避。但显然,三一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记者试图打探三一最近的一些动作,向文波则以避免违规披露信息为由拒绝了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