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电视中播送有关“和平号”空间站的节目,无意间解说员的半句话传到耳中,听得我毛骨悚然:“……宰人……”一愣神之后,才回过味来,意识到是解说员把“载人”的z i读成了z i。随后又听到几个“宰人”,虽然已经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但仍觉得不舒服。
无独有偶,平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商标广告、店名牌匾上的错字别字触目皆是;一些出版物上的用字用词,错讹之处也不鲜见;大众接触得最多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中,类似于前面提到的错讹的读音以及错讹的字幕也时有所闻、时有所见。这种状况同目前我国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极不协调,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极不相称。
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人说是与当前社会上人们重物质利益而轻精神追求有关,也有人说是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水平不高所致。无论何种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有识之士积极呼吁、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讨论、有关部门组织专人查错纠错……这些对解决社会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应该从中学语文教学中找原因、制度对策。
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多年,除特殊情况外,每个人都有受到初中以上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那些错讹字词的“制造者们”,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如果能很好地把住初中语文教学这个关口,就等于堵住了社会上不规范用字用词的源头。
初中阶段的字词教学,对于解决社会上用字用词不规范问题应该是有所作为的。
可能有人认为,字词教学主要是小学阶段的事,到了初中就不那么重要了。小学阶段的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占着重要地位,但这时的字词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是针对每一字词的正面读写进行的,即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这种教学相对来说侧重于机械记忆,多是感性的、表层的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字词,但这种掌握往往是个体的、孤立的。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字,汉字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组成,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许多形近字,加之各种原因造成的多音多义字,使得汉字群体呈现一种纷繁复杂的状况。一旦进入语言,这些复杂的汉字又以多种方式组合起来以表示更加复杂的词语。这些丰富多彩的字词的存在,无疑给我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和更加灵活地运用的可能,然而,如此复杂的音、形、义的符号组合系统,要想很好地掌握并驾驭它,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正是许多人在运用字词过程中有时会感到似是而非、无所适从的症结所在,也是为什么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不能完全解决的原因。所以初中阶段的字词教学仍然重要,忽视不得。
当然,中学阶段的字词教学毕竟不同于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学阶段的字词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深层次上的记忆,强调学生对字词的理性的、有比较的、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认识。要使学生获得这种认识,就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而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写,特别是那些同中有异、相近易混的字词,有哪些同、有哪些异,这才是教师分析、讲解的重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有字词教学方面的内容,但是比较零散且不够系统。如果教材能够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把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分别穿插到各课之前的提示或教学参考之中,会对字词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靠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根据学生掌握字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那些易错易混的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那些同中有异、容易出错的字词,其效果将会更理想一些。比如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常常有人误写作“扑”,其客观原因是两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而意义又有某些相通之处。如果能向学生讲清两字虽然都有向前倒的意思,但“扑”是用力向前冲,使身体突然伏在物体上,带有主观因素;“仆”是向前跌倒、倒下,不含主观因素。“前仆后继”是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这种倒下显然不是主观希望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便会对两个字有较清楚的认识,也就不容易用错了。
在字词的比较教学中,又当以字的比较为主,因为很大一部分易混易错的合成词都是由于其中某一个字(语素)的易混易错造成的,只要把这个字讲清楚,那么这个词也就不难理解了,况且很多字本来就是记录语言中的单音节词的。比如,把“查”和“察”之间的区别弄清,“考察”与“考查”就不容易用混了;知道了“载”读z i和z i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也就不会把“载人”错读成z i人,以致让人不舒服地联想起“宰人”了。
也许有人会担心强调了字词教学会不会影响对学生其他能力(如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实,字词的使用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不掌握这种基本能力就谈不上其他能力。试想,若把“春催桃李”错写成“春摧桃李”,把“烧焦的鱼和肉可以致癌”错写成“烧焦的鱼和肉可以治癌”,还有什么表达效果可言?况且,如果方法得当,字词教学在每课时中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的。笔者曾经在指导学生试讲时作过试验,每篇课文的讲授中选出1~2组易混易错字词进行分析,最多的用时4~5分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冲击。但如果三年中能持之以恒,其成效将是非常可观的。如果广大教师能够真正把好初中字词教学这一关,加之有关部门再予以更多的关注,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使得人人都从主观上对字词的使用重视起来,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堵住了错讹字词的源头。
(刘云汉,江苏省淮海工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