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企业文化是一个热点词汇,“谷歌”一下,约有一亿二千二百万项符合企业文化的查询结果。
企业文化更是一个渐行渐热的实践运动。
最近召开的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上,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根据对146家中央企业的调查,近95%的企业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84%的企业初步确立了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78%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正在以前所有未有的力度推动着企业文化建设。
不久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目前处于基本形成阶段的占44.1%,深化提高阶段的占16.3%,酝酿探索阶段的占36.2%,只有3.3%的处在不太清楚的阶段。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一轮高潮。
企业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企业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长寿的需要。中外企业发展的历程反复证明且将继续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终身大事。
文化是企业的长寿之道。有企业家感悟:三年企业靠产品,五年企业靠领导,七年企业靠管理,20年企业靠文化,百年企业靠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百年老店是靠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的。文化牵引着企业博风击雨、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创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同仁堂薪火传承,跨越三个世纪仍保持青春。中国还有很多老店表明:文化让企业走得更久更远。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短视和短期行为难保企业不短命,难怪一些企业族群的寿命不过几年。
世界500强强在哪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凸显出四种文化特质: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基业长青。
在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已作为一种规律存在并左右着我们。背离这种规律,过分经济化和对文化的漠视,或者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权宜之计,必然使我们步履维艰甚至失败。企业文化和经济伦理问题,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199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经预言:“企业文化和经济伦理在下一个10年将成为企业兴衰、国家经济振兴与否的关键因素。”这个预言的有效期恐怕远远不只十年。
有人说“成也文化,败也文化”。这有些片面,但也有很合理的成分。我们不能够重蹈文化决定论和文化至上论的覆辙,但是文化对于企业的作用真的不能低估。企业或企业家可以不重视或放弃对文化的培育与推动,可以不去破坏负面文化或者不去塑造新文化,不去弘扬主流文化,引导亚文化,克服对抗文化,那很可能出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和对抗文化易位的结局,迟早将受到惩罚。
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重大作用被美国著名的约翰·科特教授的长期跟踪研究所发现:那些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胜于不具备优秀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他用了11年时间对22个行业中9-10家最大公司的207家进行跟踪考察表明:前者总收入增长682%,后者仅仅达166%;前者员工收入增长为282%,后者只有36%;前者公司股票价格增长为901%,后者才74%;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高达756%,后者只有不足挂齿的1%,确实有天壤之别!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恒新主题和伴随企业的终身大事。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全部,但却是企业系统中不可缺的有机构成。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所构建的并且被实践证明有效的7-S模型主张:一个组织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形式,而是由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七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战略、结构和体制是组织成功的“硬件要素”,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是组织成功的“软件要素”。软的缺失,系统无由构成。软件硬不起来,硬件也必然软下去。
现在,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积极向上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从以物质硬件要素主导向以精神软件要素主导转变。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转变,文化主导和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在引领和推动着这种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认定并倾力于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企业的终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