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文明基础

2006-09-27 07:59陈锦涵
企业文明 2006年8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企业

陈锦涵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现代的知识文明和商业文明,以及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文明,共同组成了一席当代文明的饕餮大餐。

企业文化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重的内涵。为此,本文拟从企业文化创新与当今中国文明现实基础的关系以及与企业创新的现实需求入手作初浅的探索。

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以社会文明的积淀为基础

企业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文明的积淀,这是企业文化本质特征、企业文化与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明晰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复合体。”

对文明一词,《西方的没落》作者斯宾格勒下了一个结论:“文明是文化的不可避免的归宿。”我国学者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和成果。同时,文明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人—生产力—社会文化的整体演变过程。”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文化突出过程,文明是文化进步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企业文化不仅是管理理论、管理方式,而且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文化、文明产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理论,确切地说,是一种文化解释。”对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马克思有两段相关的论述:“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这两段论述对帮助我们认识文明发展不同的阶段有了清楚的认识。

“文明或文化并不会随着过去的物质生活的消失而消失,不会因为生活世界的变迁而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它会成为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并因此而照亮当下的生活,这是任何时代的精神生产都必须尊重的前提。”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离不开已有的文明为前提条件。

对企业来说,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逼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世界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竞争。对人的现代化要求,日益紧迫。所谓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企业文化担负“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并且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的发展,也就是文化的发展,是在原有文化乃至文明的基础(积淀)上的发展。因此,人的现代化就必然要求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在社会文明发展成果上进行,只有如此,企业文化的创新才有源头,才有沃土,才能根深叶茂。

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当代中国文明基础

中国近现代文明进化行程。(史学家称“近代”为1840—1949年这个历史时期)。有学者对中国近现代文明进程特点作了这样的阐述:“于是,我们有了身心的分裂:作为社会有机体大脑部分的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部分)具有了浓厚的现代色彩,而作为身躯部分的经济基础却仍然主要是古代的。”“整个民族的‘活法主要是自己的、古代的,‘说法却是他人的、现代的。”是在“以夷制夷、中体西用”一类不会合逻辑却合于我们复杂心态的奇谈怪论;是在坚决排外、照走老路的极端保守与不要传统、全盘西化的极端激进之间的水火不容;是在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两种对立交替显现的情绪中颠簸行进,是种种形式远胜于内容的革新和革命。

中国生产力发展对文明形成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地冲击了我国现有的上层建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突出地证明了我国文明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同时固有的文化仍发生无法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造成阶级存在和阶级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该社会的观念和思想的现实基础,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当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期,人们对新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还来不及在观念上和规范上进行有效建设,因此,从生产力的微观基础企业入手进行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突显迫切。

当今中国文明底色构成。当今中国文明色彩缤纷,犹如一帧漂亮的彩图,是由多重不同的单色底色套印而成的。当代中国文明主要由这么几个层面的文明组成,有两千多年灿烂厚重的“农业文明”垫底,在其上面套印有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反映知识经济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特征的“知识文明”,还有“商业文明”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以计划经济、单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为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

有学者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社会转型由过去救亡图存变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转型期的中国既不是农业社会,也不是工业社会;既不是前现代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既不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既不是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也不是成熟的市民文化,而是他们的同时存在和互相对抗。这种冲突对抗实质上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与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冲突、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与知识文明的文化模式的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时期,我们的文化正处在打破原有秩序、重建新秩序的历史转型期。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共同活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实践行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重构的矛盾境地中,承受着多方面文化引力的作用。企业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不但“春江水暧鸭先知”,而且要先行。作为国家创新主体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创新,就应该把胡总书记提出的“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的论述作为融合文明、创新文化的正确方向,指导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推进我国创新发展和文明进步。

在多重文明上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关节点

“培元固本”,就是搞好企业精神文化创新,增强企业文化创新的自觉和定力。“元”是为首、头、第一的意思。“本”是“以人为本”。所以,企业文化创新,首先是解决人的头脑和企业首脑的思想武装问题。要把“人”放在第一位,树立企业人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首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培养企业精神、企业愿景、经营理念、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等等价值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扶正去邪”,就是搞好企业伦理创新,树立正气,遏制无良行为。要以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企业一切工作的基准,认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价值要求,克服狂热的致富欲和逐利行为,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市场、企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德治企,依法经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点。

“活血化瘀”,就是搞好企业制度文化和机制创新。形成管理有效、作风严谨、战略意图能顺畅贯彻、企业生产井然有序、应变能力强、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善于沟通的文化、消除不合时宜的固有文化心理定势、心智模式的成熟有效的认同机制和公关能力。这是企业文化创新水平的检测点。

“益气补中”,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培养五项修炼的能力,提高企业学习力,增强企业创新活力,谋求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力点。

“强筋壮骨”,就是加强技术文化创新,提升科技素质。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企业“强筋”的表现,技术文化体现“强筋”的活力,技术设备强是“壮骨”的体现。加强企业员工的生产管理和文化技术培训,培育技术文化提升企业创造实力,是企业文化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着力点。

“祛风除湿”,就是搞好安全文化创新,提高企业抵御风险、抗击风浪、避免翻船落水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安全文化,增强防护能力,降低各种风险的损害,保证企业在改革、创新、稳定中稳步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创新不可忽视的难点。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方法多种多样、百花齐放,不可能强求一律,不同性质、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创新的要求也大不一样。此外,还必须了解到,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座标点,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企业文化创新就不能离开与整个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再好的企业文化创新成果只是在五重文明底色构成的当代中国文明图景上突显的一个耀眼的星光,要让中国无数的企业在全球星光灿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梦想。

(责任编辑:李万全)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