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的理解

2006-09-21 08:01
现代语文 2006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

粟 甜

[摘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二者之间的交际也具有特殊性,尤其在双方实现语言的理解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为了实现双方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取重复、转译、质疑、非言语手段暗示、多了解学生情况等交际策略,做好交际的调控者。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 留学生 语言理解

我们对“理解”这个词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问题太难,你理解不了。”或者说:“你不理解我。” 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还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说法,这个“解”显然即可按“理解”来理解。从字面上看,“理解”就是“用理性去分析、去解释”的意思,但是达到什么程度才叫理解,理解的对象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做到“善解人意”,这些具体的问题还需要深入地分析。

我们认为“理解”这个问题应从主体和受体两方面来看。作为主体,他会采用和其表达内容相一致的形式,包括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意识内容,以期在受体唤起他所期待的内容;作为受体,接收到主体发出的形式符号后,在其精神意识内部世界中唤起的内容只是表面的,是理解的前提,只有当唤起的表面内容和受体精神意识内部世界中已有的其它意义形式产生了自认为合适的关联时,才达到了理解,更准确的说是基本理解,因为理解永远只是我们追求的完美境界,主体、受体因为个人差异无法做到完全统一。从主体、受体两方面来考察,就会发现“理解”在本质上是从受体角度考虑的,但要实现理解却取决于主、受体二者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形成的匹配关系,不同的匹配关系会影响二者之间的理解,会导致交际过程出现不同的结果。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不同于普通的中国师生关系。在受了多年本国教育制度熏陶之后,中国师生已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考试的模式,教师的作用即传授,学生的职责即学习和消化。而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是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是希望在短期内学会汉语的学生,而且很多学生的汉语水平是零起点水平。这时候,教师首要任务并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兴趣、吸引其学习这门语言,并根据学生要求和语言水平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准确地说,留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调控者。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际也具有特殊性。1.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所以不能把二者同时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中,二者之间的交际应在两种文化接触并寻求理解、寻求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其间的文化冲突引起的交际失败常有发生。2.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交际会更多地依赖非语言交际,如身势、表情、动作,因为用语言表达经常会遇到语障,为了排除语障交际双方会不自觉地用到辅助性的非语言交际。3.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倾向于明白如话的交际,只能运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构造语篇,缺乏丰富的语义、语用内容。

正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关系和交际具有如上特点,所以他们二者之间的语言的理解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第一,从主体的外化内容看,作为主体的教师,当他要把已经内化了的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时候,他不会脱口而出或很随意地表达,他要自觉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这个加工、处理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由繁化简、由长化短的过程。在与本国人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很强调修辞,要求尽量用最简、最合适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表达最丰富的精神意识内容,而与留学生的交际,却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词汇、最清楚的形式表达最准确的内容,这也是修辞,只是这种修辞有悖于正常的修辞,因而付出的努力更多。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对留学生外化的内容因为经过了一个特殊的修辞过程,所以已经不完全等同于教师当初希望外化的内容,这必然会影响理解,但这一点是教师自觉地意识到的。第二,从受体内化过程看,表达主体发出的声音通过介质传给受体,受体亦通过五种感觉器官内化其接受的内容,但并不是全部接收,当某项内容在受体的内部世界中未找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意识焦点时,受体当即就放弃了这项内容,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世界中唤起的精神意识内容之上,因为还有更复杂的内化后续过程。比起本国人交际内化过程,留学生作为受体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先要经过一个关键的语言系统链接过程。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是在完全掌握母语系统之后进行的,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用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新的语言,但实际上思维模式一旦成形,思维方式的改变实为不切实际,语言的学习也即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越来越多的联系,这和电脑装入两个操作系统可以随时切换的情况是有区别的。受体接收到信息内容以后,在其内部世界中先要找到两个语言系统的某项内容联结点,然后才能和别的精神意识内容建立合适关系。因为与本国人交际相比,这种交际存在系统连接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精神意识内容不是完全对等地转化,而是自认为近乎等值,主观因素参与其中,这对理解亦造成了影响。第三,当留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下一话轮的受体时,对主体表达的内容,受体总是倾向于用汉语系统的规则来理解,倾向于相信主体表达的内容是经过了认真考虑作出的最合适的表达,实际上此时的主体表达受到了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各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在汉语系统内未必为合适的表达,误解便常常产生于此。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的理解比本国人之间的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这个重任主要落在了对外汉语教师肩上。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实施一些交际策略以促进与留学生之间的语言的理解。1.重复。因为汉语区分四声,区分前后鼻音,区分平舌与卷舌,可能会因发音不标准造成误解,教师可以重复留学生的话语,等待对方的回应,比如用“你是说……”“你说……对吗?”这类的话语暗示对方你在等待他的确认,若发现错误,留学生一般会采取积极的更正措施。2.转译。在留学生表达不太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其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推测,并用更完整、更清楚的话转译,比如用“你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说……?”之类的话语暗示对方其话语表达不清楚,并努力达成一致。3.质疑。对留学生的表达实在难以明白的时候,不妨直接质疑,使其反观语言表达,比如用“不对吧”“你说什么?”之类的话语,留学生一般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会重新思考他所说的话,并对其话语进行一定的修正。4.用非语言手段暗示。当老师不完全明白或不确信留学生的意思时,为了避免直接用语言挫伤留学生的表达欲望、表达积极性,可以适时地使用表情、动作来暗示对方。如皱眉头、茫然状、摇头、摆手之类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5.多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点很重要,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一个学生了解越多,越清楚,对其语言表达的意图也越容易理解,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是有惯性的,了解了学生的惯性,也即掌握了其表达的特点,对于语言的理解大有裨益。

当然,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理解,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场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都会用到不同的交际策略。总之,特殊的交际过程要求交际者对其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为了实现师生之间语言的理解,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做好交际调控者。

参考文献:

韩宝育.面向人的自然语言释义[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韩宝育.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J]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粟 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留学生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十三五”回顾系列—首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走马观花的留学害人不浅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使劲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