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冉 丁尘馨
今年中国的话剧舞台异常活跃,给这个市场注入活力的大多来自民间的剧社。尽管种类繁多,但多数在中国的戏剧人仍没有想明白,这戏,到底该怎么做?
和前几年相比,今年的话剧舞台显得很热闹。各类型话剧层出不穷,而民营剧社创作的话剧表现尤为抢眼。
8月6日(周日)下午,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三楼,戏逍堂创作的话剧《到现在还没想好》应观众要求临时加演。可容纳300人的剧场几近满座。
几天前,戏逍堂的《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巡演,上座率近九成。观众几乎都是一对对年轻情侣。
把看话剧当作像看电影一样消遣和娱乐,这是今年话剧舞台的一种新景象,而它的“制造者”就是这个北京的民营剧社——戏逍堂。
戏逍堂:制造叫“话剧”的商品
去年7月,曾与朋友合作做话剧的关皓月,与做演出多年的老朋友李牧泽抱着玩一把的心态,联手创办了戏逍堂话剧工作室。创办初期,与任何一家民营剧社一样,工作室处于无资金无人力无地点的“三无”状态。很快,关皓月遇到一个讲述70年代人感情状态的剧本,他因此拉到了一家文化公司的赞助,由此创作的第一部戏《到现在还没想好》很快进入制作阶段。
排练是在朋友的酒吧进行,酒吧里弥漫着呛人的烟酒味,演员从早上九点一直排练到下午六点。排练已经半个月了,导演和编剧仍对剧本争执不断,关皓月不得已换了导演。在新导演到之前,关皓月和演员就自己绞尽脑汁攒戏。演员任铭松还记得,桑拿天的北京,大家白天排练完,随便吃点东西便又坐在酒吧附近的河边分析剧本。
直到演出前一周,关皓月才找来了新导演,新导演推翻了原先的框架进行重排,大家这时都有些慌了神,直到首演那天演员连出场顺序都没弄清,只能在后台墙上贴一个大表格,写着每场戏演什么以及谁先上场。戏逍堂的第一场演出就这么仓促完成了。
尽管排演过程跌跌撞撞,但关皓月为这部戏巧妙地打出了“70年代人”这张牌,“献给所有30岁的人”的海报大标语格外醒目,第一场戏的票竟全部售光,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受这部戏成功的启发,戏逍堂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定位——要做贴近现实生活,而且让人看得懂的话剧。以原创感情剧为主,主要描写70年代人。
接下来,戏逍堂基本以两个月一部戏的频率推出新戏。之后,《我贵姓》《今年过节不收礼》《自我感觉良好》及《有多少爱可以胡来》一连串的戏都紧跟着现在社会最流行的话题。《有多少爱可以胡来》是戏逍堂市场反响最好的作品,演出时曾出现连加座都坐满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关皓月决定将此剧目拿到上海等9个城市进行巡演。
从这部戏起,戏逍堂开始自主投资,工作室从最初的3个人增加到了15个专职员工,办公室也搬到了人艺的大楼里。
戏逍堂做戏绝对是低成本运作。关皓月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场戏的投资平均约一万元,其中30%用于场租,舞台制作占40%,其余的30%用于演员和工作人员的补贴。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员和剧本的质量,但选题与现实的贴近,以及演员拙朴不做作的表演反而吸引了众多平时并不太接触话剧的普通人。
他们来看戏逍堂的戏并不是为了欣赏艺术,就是觉得有趣或者消遣。所以,尽管业界对戏逍堂话剧的演出质量和艺术评价普遍不高,但一年300多场演出的境况,却连人艺和国话这样的国有机构都难达到。
起初,观众多是来看戏,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戏逍堂”。总是无人租场的冷清的人艺实验小剧场也终于热闹起来。
现代话剧,有商业没产业
关皓月现在的重点在着手培养更年轻的话剧制作人,他想使得话剧生产尽快走上轨道,这样他就可以转移精力去做“非职业思路”的话剧(即启用非职业的演员导演创作话剧)。
在第二轮《到现在还没想好》中,关皓月制作了一个全由上班族的非职业演员参加的版本,而他自己也开始尝试做“非职业导演”。关皓月认为,将话剧“非职业化”,可以进一步扩大戏剧观众。
与其说是在创作话剧,关皓月更愿意说戏逍堂是在搭建一个话剧生产平台。关说,戏逍堂愿意为任何有良好话剧创意的人投资,为缺乏出境机会的优秀演员提供表演空间。“它就像一个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不断制造出话剧商品,最后盖上戏逍堂的商标。”
在上海,也有一个与戏逍堂与相似思路的民营剧社。上海现代人剧社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当代首家民营话剧社。至今已经上演50多部作品,每年约演100场。
和戏逍堂类似,社长张余把剧社的定位对准了都市题材,并把目标群体锁定25~38岁的人群身上。
早在剧社成立伊始,就因连续推出了由王志文、刘威等明星主演的话剧而一炮走红,这种明星招牌的商业话剧推广模式,之后被屡试不爽。之后现代人剧社又推出广受好评的白领话剧系列,其中的《单身公寓》篇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打造出“单身公寓”的住房概念,又是商业话剧另一种市场探索成功的经典案例。他们还与上海真汉咖啡剧场合作,推出过咖啡剧场话剧,就在咖啡馆演,不但离观众更近,而且边闻咖啡香边看戏。
不过,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认为,话剧还不可能成为一个产业,它还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对于民营剧团来说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坚持下来,渡过难关,总会得到投资。”
一名戏剧博士生的做戏理想
不过,并不是认定了方向的民营剧社都能找到相契合的市场。这时候,往往怀揣着学校教导的戏剧理想的民营戏剧人,会更快更直接地遭到现实的撞击。
飞鸟剧社是上海一家成立仅三个月的民营剧社,一出现就颇受瞩目。制作人李涛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同时又是资深媒体人,出于单纯喜欢做戏的想法,他和一群京沪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电视媒体的专业人士自发组建了这个剧社。
带着戏剧理想的李涛最初的设想是在苏州河边的仓库里做戏,喜好的题材也比较偏边缘化。经过两个月的奔波,等李涛终于办下了演出许可证,看着大家兴奋又跃跃欲试的神情,他在心底慢慢打消了原先的念头。因为他清楚一个无任何背景的民营剧团若想做下去,只做叫好不叫座的作品是无法存活的。李涛心里也清楚,“贴近生活又符合观众需求的东西才会有市场。”
第一部作品是大家集体创作的剧本。“杀妻骗保”这个题材,李涛认为既贴近生活,又能体现都市人对于金钱的态度,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层讨论,“这是一个能够接触灵魂的东西。”虽然做的是商业话剧,但他也想体现出剧本思想性上的深度和剧团的实力。
由于剧社刚起步也没有更多“人脉”关系,四处奔波游说的李涛终究也没能拉到赞助。满腔热血的一群年轻人一开始吵嚷着自己凑钱,但当作出预算达十几万时,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沉默了。最终,年过四十、有一定积蓄的李涛决定自己赞助了自己一把。
他说自己做事情通常会想得很周密,但有时不免感情大于理智,“在还能赔得起的范围内”,他给了自己“玩”下去的机会。
之后40天,每天8个小时,飞鸟剧社在儿童艺术剧院的老房子里排练。艺术创作气氛很民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表演习惯,不断往剧本里面加东西,反复修改,然后再不断讨论,通过集体创作来完善剧本。大家的热情格外高涨,也放弃了休息日,有些人甚至拒绝接受演出费用,每个人都处于一种亢奋的创作状态。
几乎在戏逍堂《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在上海巡演的同时,上海飞鸟剧社制作的、反映现代都市里人情冷暖的话剧《危险关系》,在上海大剧院的小剧场上演。
演出第一天,李涛站在上海大剧院的小剧场门前等待前来看戏的观众,看到陌生的带着期待的面孔走进剧场,李涛仍然会无法抑制地感到激动。而演出结束后,他看着工人一点点地拆台,又不免伤感。“做时不觉得,做完了再回想就觉得特别不容易,舞台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李涛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灯光仍亮着的舞台上,感叹不已。
现在《危险关系》首轮8场已演完,李涛还没有收回成本。他计划9月再进行第二轮的演出。
李涛说,他不会去看戏逍堂做的戏,也不太认同他们的做戏态度。但他承认,“其实飞鸟剧社的人对于自身话剧的定位一直都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