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低保人群

2006-08-18 16:28焦小宁
西部大开发 2006年5期
关键词:人群职工社区

丽 君 焦小宁 罗 皓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下岗失业,生活困难,或患重病,或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没有着落,只能靠政府发放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这些吃低保的人是怎么产生的?他们的具体生活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走近低保人群。

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产生

一是因企业改制下岗失业。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大中型企业破产倒闭,下岗失业者多起来,成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主要来源。经抽样调查,因企业改制下岗失业导致低收入的人口占82%。这些人中很多是举家进厂,举家下岗,失业后由于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很难再就业,造成全家生活困难。

二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在城市低收入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患重病和残疾基本失去劳动能力,使家庭陷入贫困,成为特困户。据初步统计,在已享受低保的人群中有患重病和残疾的占非农业人口的1.8%,占城市低收人人群的9%,占已享受低保人群的10%。例如,城区范围内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严重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精神病、肺气肿等大病、重病和手残、脚残、偏瘫等重度残疾的占城区总人口的2%,占城区低收入人口的6%,占城区享受低保人群的8.7%,占城区总户数的7%,占城区低收入家庭户的19%。在被调查的困难户家里有重病人或残疾人的占52%。长年的病残使这些家庭负债累累,苦不堪言。

三是因年龄大失去劳动能力。在城区走访调查的低收入者中,年龄在61岁以上的人,占到了11%。41岁至60岁的人,占到了58%。这些人由于年龄偏大,身体多病,没有退休金,子女又多半下岗失业无依靠,主要靠领取低保金生活。

四是因失地导致失业。由于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城郊的部分农民失地后农转非,一部分招进工厂,后来因企业破产下岗失了业;一部分未安排工作,把补偿金花完以后,生活没有来源。这些失地农民一部分成为城市低收入者。

贫困需要我们共同关心

贫困的困难群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的群体,但在困难群体得到救助的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贫困家庭生活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因病致贫的家庭,仅有的一点收入都用来治病了,债台不断高筑,病情得不到缓解。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床单厂的一位退休工人因患尿毒症数年,医疗花费已高达十几万元。每月领取低保金和300多元退休金,医院要求病人每星期透析两次,每次透析要支付400多元的医疗费,高额的医疗费显得低保金成了杯水车薪,家庭现有外债5万多元。

据了解,在低保人群中像这样的情况占一定的比例。西安市总工会信访办接待的上访职工中约有20%是因病致贫的,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也表明,我国享受低保的家庭中患病人员达63%。西安市城调队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低保家庭主要是有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使他们不能正常劳动或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加之高额的医疗费使贫困家庭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停产或半停产,使得职工正常生活无法得到保证,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现象屡见不鲜,无力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企业更是不胜枚举,这样就使得本来就因病致贫的家庭更困难了。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目前西安市已有17万多人享受低保,市政府还针对低保家庭的特殊性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但对因病致贫家庭的医疗问题一直还是空白,虽然政府发放的低保金是保障贫困家庭最低生活(即吃饱穿暖)不受影响,但实际上疾病困扰在某种程度上不次于温饱问题,每月一二百元的低保金还不够看一次病的花费。为此,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政策,使这部分企业职工能看得起病,避免新的因病致贫家庭产生,保持社会稳定。

一、政府对特困企业采取一定优惠政策,使企业能为职工办理医疗保险,解决职工看病难的问题。

二、政府可采取每年一次性补助的方式,对患有慢性疾病且花费超过一定程度的低保家庭进行补助。

三、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方式,低保家庭缴纳一定数额能够承受的医疗保险金,再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使这些人可以享受到职工医疗保险,这对个人、企业、社会都有利。

四、积极为因病致贫家庭的健康人群寻找就业机会,使他们早日脱贫。

周围的人对我们都很好

尚朴社区的王主任带我去社区的低保户之一李保军家。李保军一个人在家,他73岁的老母亲出去了。我们坐下后,李保军去关防盗门,这时我才发现他走路有些颠簸不平。环顾四周,简陋的房屋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别无他物。坐在对面的李保军不善言辞,面无表情,似乎显出对贫困的麻木和无奈。

李保军今年34岁,至今未成家。他说自己毕业于西安市服务学校,在南郊。后来,李保军在辛家庙水产冷库上班,是合同工。可是20多岁时,他病了,得了结核性脑膜炎,从此落下了肢体疾患,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了经济来源,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李保军家就他和母亲两个人,可谓孤儿寡母。他的父亲以前在水产公司,还有点退休金,但是四年前已离开人世。他有四个姐姐,以前均在水产公司,现在都已下岗,也帮不上什么忙。现在他和母亲靠每月每人200多元的低保金度日。

他们现在住的这房子是以前拆迁后重盖的,有70平方米左右,房子很旧,因为没有什么家具和物什,显得很空旷。

正聊着,李保军的母亲回来了,抬眼看去,是一个清瘦但不乏干练的老太太,衣着朴素整洁,精神尚可,让人无法和73岁联系在一起。老太太名叫申秀荣,待人和蔼热情。一提起社区、街道办给他们的帮助,她感激不尽,说要是没有政府他们娘俩早就喝西北风了。

申秀荣平时在街道里推个小车车,卖点茶叶蛋、包谷棒子,补贴家用。但是最近创卫,又卖不成了。她说一个月光水电费30多元,儿子还要吃药,最近李保军不知怎么回事,三叉神经疼,脸都肿了,也没钱去看。她边说边看着儿子,眼睛红红的,李保军示意母亲别再说了,似乎不当回事。

申秀荣说庆幸的是她身体没多大毛病,不然这个家就没办法生活下去了。她拍拍身上穿着的一套深蓝色西服,笑着说:“你看我这些衣裳,全是别人给的,她们说我瘦,穿不上的衣裳全给我拿来了。周围的人们对我们娘俩可好了,经常帮我们,社区给钱,居民给衣服,政府过年还给了两床新棉被,在那边房子里,去看看……”

说到这里,社区王主任说,社区每年春节前,都要向驻地效益好点的单位“化缘”,请他们承担27户左右的低保户过年费用等。他们一般也很乐意接受,除了米、面、油、煤,有的还给点钱,这样就解决了低保户们过年的温饱问题……

临出门时,王主任给申秀荣说,还有什么困难,向他说,不行可以再向上反映。另外社区办公室还有一袋子衣服,是前两天捐的,让她抽空过去拿,申秀荣又是一番感谢。

烧香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踏进陈老太太家门时,她正在烧香拜佛,神情很专注。看见我们进来,她热情地招呼着。

陈老太太今年78岁了,个子不高,显胖。和许多低保户忧郁的表情比起来,她看起来总是笑呵呵的,一副乐观豁达的样子,使人暂时抛却了沉重的心情,仿佛是来和老寿星聊天的。由于年纪大,听力不灵敏,加上河南口音,我听不清她叫什么名字,于是她走到刚才烧香的桌子前,颤巍巍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本本,很小,交给我。我从这个寿星证上知道了她的姓名——陈素珍。

陈素珍的老伴以前在衡器厂,已去世十多年了。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去年11月在皇城西路被车撞死了。听说是晚上十一二点,也不知他出去干什么。当时天冷夜黑,没有几个人目睹现场,只有一家小卖部听到响声,出来看时,一个男的横躺在地上,而肇事车辆已加大油门逃走了。没等送到医院,人就去了。后来社区、居委会还帮忙寻找肇事人,无奈没人看清车辆牌号……

陈素珍和小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也是拆迁安置房,简陋、空旷。小儿子没有工作,娶的媳妇是郊区的,也没有工作。现在两人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孙女在西一路小学读书,学校了解情况后,对她的学费实行了全免。

因为患老年性白内障,陈素珍每见到一个陌生人,都会将脸凑到对方面前,很近,我也得到了这样的“礼遇”。78岁的她看起来身体不错,实际上有胆结石、冠心病、高血压等几种病。年纪大了,难免耳聋眼花。她什么也干不了,除了吃饭,就是拄着拐杖四处转转。

家里四五口人靠每月400多元的低保费过日子,陈素珍还要吃药,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是老人看起来并不忧愁,她说自己每天烧三炷香,我看见她挂在墙上的佛珠,社区主任问她,一共有多少珠子,“108个。”她脱口而出,看来已经烂熟于心了。

在和陈素珍交谈过程中,她始终是笑着的,丝毫看不出一点点忧伤。她说有了政府的关心,她很知足了。所以,她每天烧香拜佛,祈祷自己和所有老百姓都能生活得很好。

猜你喜欢
人群职工社区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职工摄影(2)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