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乌镇

2006-08-11 01:34魏延玲
岁月 2006年4期
关键词:乌镇

魏延玲

虽然一直生活在北方,却对南方水乡古城情有独钟。因茅盾的《林家铺子》而第一次知道乌镇后对它就一直神往,多年来,头脑里无数次地勾画过它的图像——流水石桥、木屋小巷,想象那里应该是人“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今年初秋,终于有机会来到这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古镇寻梦了。

当一座高高的牌坊伫立面前,牌坊上的“乌镇”两个字进入视野后,那个梦中无数次出现过的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才终于出现在前方,我对自己说:乌镇到了。

清晨雨后的乌镇,临河而建的房舍静静地依靠在那条被称作为“市河”的两岸。走到近前,只觉得路两边的老屋格外寂静,那灰色的砖瓦,厚重的房门,令人恍然走进了一个陈年旧梦。在乌镇所作停留的一个上午时段里,我踩着青石板的小路,穿过一个又一个弄堂,迈入一处又一处老店铺。徜徉在一座又一座石桥上,望着河里缓缓行进的乌篷船,我始终有一种梦幻与真实交织在一起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应当是乌镇的那份柔美,那抹淡然,那种韵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动。但是,乌镇之行,体会最深的还是乌镇除了拥有江南水乡都具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那里飘着的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乌镇有一处千年以上的古迹潭家湾遗址,在此我得知,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还属于新石器时代,潭家湾遗址应是乌镇历史的源头,现在看来,只因有了潭家湾遗址这个历史源头,才有了后来“千年乌镇”的辉煌。根据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春秋时期,乌镇作为吴越边境,吴国就在此驻兵防备越国,“乌戍”由此而来。秦、唐时又有“乌青镇”的称呼,宋朝之后以市河为界分称乌、青两镇,直到1950年两镇合并,称为乌镇。眼望有字却无言的石碑,我只觉得历史的烟云在眼前升腾,感叹乌镇历史悠久的同时,让人不自觉地滋生出许多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遐想。此时,我极想知道古镇所出土的遗迹里,到底埋藏有先人多少沉默古朴的梦想,此刻,我更想对着这里的每一块砖石,倾诉我对历史隔世纪的景仰。

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昭明读书处,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昭明太子名萧统,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书馆塌毁,而今我们看到的书馆是明万历年间在旧馆遗址前所建的一座石坊,后经1984年再度修缮的。因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古今,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抄》等是古代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十分深远。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历史遗产,这一古迹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仍大难不毁。闭目轻靠在石坊花岗岩的墙面上,恍惚中我仿佛已通过时光隧道走回了昨天,并成为一位走在杏花细雨中的撑着淡黄油纸伞的江南女子,带着诗意般的淡雅温情和惆怅的古朴风韵,正循着先贤圣人的足迹,去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为自己找寻一处灵魂的栖息地,让心灵有得以歇息的家园。

到乌镇,率先让人感知到乌镇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是乌镇的桥联之多,从而就可判定出乌镇文化人之众多。所谓文化人,我想应当是具备较深文化底蕴,达到较高精神品位的人。在这“人家尽枕河”的古镇中寻访,我还了解到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名举人。可见小到一个村镇,大到一个国家,文化氛围十分重要。感知了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文化人为乌镇增添的几分显赫后,不自觉地在脑海中进行着民族、文化的思考。我想一个民族越是进化,文化应当也就是越发展,文化人也就会数量多,水平高,越是受到社会的尊重,被当作国之宝贝,民族之至亲。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就会随之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乌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影响的文化人,但较为有影响的除了昭明太子外,当属夏同善、茅盾了。

在一处具有人文气息景观的翰林第,我从中领略了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它是晚清翰林夏同善的府第。据说,夏同善幼年丧母,父亲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夏同善视之如同生母。父亲仕途失意,又值家道中落,遂弃儒经商。夏同善常随继母住在外婆家,他从小酷爱读书,竟遍读外祖父萧麒所藏典籍。1855年,夏同善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夏同善因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萧家,就把匾挂在外婆家的大厅上,又请得圣旨改建萧家厅。崭新的翰林第造好后,他还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雕花镂金烤漆木盒内。因夏同善文章超群,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学,曾命他和翁同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在朝中历任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吏部左侍郎等。1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眼前“翰林第”的那块匾额依然光艳如故,但它在乌镇似乎已失去光宗耀祖的味道,而早就成为了纪念一种好学的精神,敬重一颗向学的种子。蕴藏有这样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怎会不出现灿若星空的许多文化名人呢?

坐落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的茅盾故居,是一套院落式住房,分前后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等。屋中陈设家具的颜色由于有些年代久远也显得十分灰暗,整个故居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朴二字。这里有茅盾出生的地方、启蒙的家塾、创作手稿、照片等。在此我了解到,茅盾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在一座石桥上,我曾一遍遍默诵着出自他手笔的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让我感受到了非俗人可写出的意境。

沿着窄窄的小巷,循着隐隐飘来酽酽的酒香,我来到了据说是乌镇所酿的三白酒最佳地——公主糟坊。在此观赏到了酿酒过程,还品尝到了香醇的三白酒。据说乌镇三白酒在历史上是很有些名气的,上等的可敌绍兴酒。《乌青镇志》记载:“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此名。”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一周后开盖,酒便酿成了。三白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意思是“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可见乡情民风的浓郁。今天的糟坊里已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在此忙碌的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也许年轻人都去了大都市干更大的事业去了,可50年之后,这糟坊手艺会不会失传呢?此时,我想起了那句“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此刻,还是惟望这千年的酒香能够一直飘荡在小镇的上空。

乌镇的另一特产蓝印花布也是非常有名的,这里不但是其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产品集散地。几乎所有的作坊都坐落在一座高墙院落内,并且均为“前店后坊”格局,前面的店铺里有成疋的蓝印花布出售,花色各异,均为白底蓝花。而蓝印花布的制作则在后面的作坊。进得一处作坊,在满院飘拂着成排碧蓝的印花布成品前,我不自觉间快速地摁下照相机的快门,风起处,只想把这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情,抓拍下来。在一排高高的木架上迤逦地垂落下的蓝白布间,我的手指在其上轻轻地滑动,只感到我整个人正翩翩流动于绿水石桥陌生的小巷之间。因风而舞的蓝白色棉布轻拂面颊,不禁让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温柔的情愫,此时,只想让自己再回到孩提时代,带着这内心漫溢了的童真纯朴,忘情地嗅着田野稻谷的香味,再去聆听一回原野的牧歌,把过去许多残存的记忆重新串联起来!

悠悠千载史,匆匆半日寻。浮光掠影的寻访,无法真正地领略乌镇内敛的风土人情,但我却真实地感到乌镇是精致地飘摇在天光云影之中的。印象中它的钟摆也似乎一直按着它固有的速度在缓慢前行,使到此的游人也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惟恐自身的行色匆匆会破坏它整体的和谐。较之于都市的烦躁,它如一叶在杨柳春风中轻扬的小舟,依然保持有自己的生命底色,静静地停留在隶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上,正独自寻觅着凡尘将要遁迹的宁静与悠远!另外,给我极深印象的是乌镇上空浮动着的一股让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那是城市建筑的现代与喧嚣和小镇篱墙的古朴与宁静,让人的感情在现实与往昔中纠葛不清。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伤感在侵扰着我,时断时续让我的心情茫然无依。

(责任编辑:刘英丽)

猜你喜欢
乌镇
中国画《互联网与乌镇》
遵循重要嘱托 打造善治乌镇
——记桐乡市公安局乌镇派出所(乌镇派出所摄影 本刊编辑部报道)
乌镇隐墅设计师酒店
乌镇游记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乌镇水乡
弘阔视界·护佑眼健康——OIS 2017年会在乌镇举行
亲历乌镇媒体战事的几点感受
乌镇五题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