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合唱协会和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山杯”全国合唱指挥大赛于2006年4月10日至15日在广东省中山市成功举行。
基本技能成重要赛程
参加大赛的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40多名职业、非职业指挥。他们中有的来自专业院团,有的是院校学生,还有多年来为我国基层群众合唱活动做出贡献的音乐教师和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会等单位的干部,经各地合唱协会初赛后进入在中山进行的复赛和决赛,年龄全部在45岁以下。
决赛分A、B组,内容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难度上的差异。第一项是笔试,根据所播放音乐答出作品名称,指出演唱者的错误;根据评委所弹的和声确定和声属性;视唱练耳。主考评委称,这次所出题目考虑到参赛选手水平,是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但这第一步就表现出了参赛选手之间较大的差距。音乐院校的学生和进行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选手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也反映出业余指挥在基本素质上所普遍存在的不足,大大影响了他们进入决赛的步伐。在第二项比赛对双钢琴的指挥中,曾指挥过多个合唱团的选手往往对作品的诠释较深刻,表现出他们在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方面的优势,而“院校派”则往往以指挥的规范、准确胜出一筹。
激励前进的动力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在总结首届全国合唱指挥大赛时说,既是比赛,就是残酷的,但更重要的是大赛让从事合唱指挥的朋友们更多地了解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赛后,很多选手把这种残酷当成激励,成为加快提高自己合唱指挥水平的动力。广州大学城建学院艺术团指导教师左静年仅23岁,她说,与自己学指挥的师姐一起参加大赛,不仅学习了她们的长处,而且从更多的获奖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知识,更有对合唱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参赛选手中有一位已近不惑之年的熟面孔,他是多次在全国合唱比赛中指挥团队获奖的湖北省教育学院艺术系的陈顺桥。虽未能进入决赛,但陈顺桥仍用一切机会观看其他选手参赛,并录下他们的指挥资料。谈起未能获奖,他平和地说,自己前来参赛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对于第一轮的笔试口试内容,多年来已经生疏,但这确实是作为合唱指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指挥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回去后要好好补上这一课。斯琴是内蒙古歌舞剧院青年合唱团的助理指挥,她来自马背上的民族,生长在大草原。这次来中山参加合唱协会的首届合唱指挥比赛,斯琴看到了许多同行的优秀表现,也听到了老师、专家们对参赛选手们的指导,她说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知道了怎样努力才能做一名好的合唱指挥。她说,将在中国合唱协会这个大家庭里不断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挥,为草原人民争光。
难得的面对面交流
合唱界资深音乐家、合唱指挥家王树人、萧白、吴灵芬、徐瑞祺、王秀峰、李西林、桑叶松、高奉仁、张以达、左文龙、朱有臻和台湾省指挥家杜黑组成评委会,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常务副理事长李培智担任监委。他们以严谨、认真、公正的工作,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大赛期间,指挥们与参赛选手面对面的交流,表现出老一辈指挥家对年轻一代合唱指挥人才的深爱与期望,也为选手们追求合唱艺术,努力学习提高的精神所感动。选手们纷纷就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关心的问题,与各位评委展开了车轮战。他们说,与这么多指挥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机会太难得了。
年轻一代肩负着希望
在获奖选手中,武汉音乐学院的段轶柯是引人注目的佼佼者。他以B组总成绩最高分而与另一位选手同列B组第一名。29岁的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金野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以A组最高分独夺二等奖。
两位年轻人在第一轮的笔试和口试中,就以出众的表现吸引了评委。在接下来的指挥双钢琴比赛中,段轶柯对《希伯莱奴隶》这首合唱曲的深刻理解,仿佛超出了他那略显幼稚的面庞,生动而准确的指挥肢体语言打动着所有在场的人。金野在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上也凸显出其基本功的扎实和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所具有的激情。
段轶柯的才华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来自台湾的指挥家杜黑当即决定提供一切相关费用请他赴台进修深造,显示出老指挥家对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一片诚心。
通过此次首届全国合唱指挥大赛,涌现出一批年轻、优秀的合唱指挥,A组有3人分获二、三等奖,B组有12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在4月15日的颁奖晚会上,获奖者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唱了参赛歌曲,得到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评委、老指挥家们期待他们为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葛运溥:《合唱艺术》编辑、记者(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