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原有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态、组合两种比赛形式。笔者作为陕西选拔赛的评委,作为电视大奖赛荧屏前普通的观众,不单在基层选拔中对五种演唱方法及其不同歌手进行了评判和学习,同时更在央视的正式比赛中得到了更多、更全面的欣赏和学习,特别是将原生态唱法单列进入比赛,更是引起了作为高校教师的笔者对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
自我国成立音乐院校以来,在声乐课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也有一些院校进行中国民族唱法的教学。但对原生态唱法,各音乐院校普遍都一直存有”太自然、不科学”等诸种疑虑,而没有将原生态唱法正式列为教学内容,故至今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或是从艺术形式的审美和艺术传播的角度考察,原生态唱法都是民族唱法的土壤和魂魄所在。
当今原生态的演唱者,一般都是土生土长在自己所演唱民歌的土地上。他们既是民歌的继承者,又是创作者;既是民歌的演唱者,又是传播者。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所演唱民歌的神韵、风格有着合理准确的把握和定位,另一方面又随着社会及声乐艺术的发展不断吸收和借鉴当代新的艺术、科学等诸种元素,在唱法上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和完善。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原生态唱法只是风格神韵近乎“原生态”而唱法上已进于“原生态”,完全是一种有价值、有可能独立的声乐艺术门类。将原生态列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进步,必将载入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史册。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开始在全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原生态唱法的调研、搜集、整理与教学、传唱实践及其相关研究,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声乐教学为什么不去研究几千年来本民族留下的原生态唱法?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有多少院校真正开设“民族唱法”课程呢?“原生态唱法”为什么不能列为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呢?2006年春节晚会上,吴雁泽、戴玉强、阿宝同唱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演唱的风格各异,人们没有感到阿宝的演唱比这两位歌唱家逊色。人们通常将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称为High C之王,可我们的原生态唱法一开口就是刚gh F、G,你能说他们的演唱不科学吗?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科学性。如果说只是学院派的演唱方法科学,为什么有些音乐学院的学生进校门能唱歌,出校门竟不会唱歌呢?为什么学生毕业后演唱的许多曲目,往往不被中国广大老百姓所欢迎,致使不少音乐院校精心培养出的人才却没有用武之地呢?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不断衍生了被广大民众喜爱的千姿百态的艺术形式。表演艺术中带有演唱形式的就有三百余种,而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殊的唱法。从古代传统的有关唱论的描述中可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并非”太自然,不科学”,还是挺讲究方法的,如《礼记·乐记》中描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又如《乐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亢坠之者,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古人的这些论述,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精辟和科学的,和当今被称为最科学的唱法之一“bel canto”唱法有很多要求相一致,而我国传统的这些关于歌唱的科学总结却早于“bel canto”两千年左右。这可以说明我国的传统歌唱艺术源远流长,并在演唱实践和理论总结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当今的民族唱法则是1986年第二届电视大奖赛上我国乐坛的新提法,它是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变而提高发展,并不断地取舍和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了更好地留存和传播,就得不断地革新和借鉴,但这种革新和借鉴,不是没有根据的。纵观所有民族,尤其是历史悠久、对世界历史影响较大的民族的发展史,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强、认同元素越多,其民族的自尊感就越强、其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就越有可能广泛而持久。因此,一个具有高度主体化自觉的民族,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应该对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加以仔细辨别并进行相应的革新和扬弃。对于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艺术,更应该作如是观。经过文化艺术实践者、研究者理性反思和扬弃之后的民族艺术,是培养一个民族持久、坚固的文化认同感的最感性、最可靠、最深入的有效途径,它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之所以学习世界的先进音乐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到更高、更先进的水平上来,所以“洋为中用”在这里是问题的核心。我们必须按照这个原则建立起自己比较科学的一整套完备、不断发展的民族声乐艺术理念和教学实践体系。应当清楚地体现我们的音乐教育原则: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就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和思维、价值观念和审美眼光去观察、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而艺术的世界性则表现为它是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化的艺术都是世界性的,民族性的艺术要世界化,必须经历一个传播和外化、融合、沟通的过程。事实证明,真正优秀的民族文化最终都会经历上述的过程,成为人类文化共同的瑰宝,西方的美声唱法、黑人音乐是这样,中国的京剧、武术文化依然是这样。
如果在民族音乐教育观念上依然唯西洋音乐是尊,主次不分,甚至出现本末倒置,把次要的置于主导地位,那将会给我们的职业音乐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都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笔者曾问过许多大学生:喜欢看《魔笛》(德国民族歌曲),还是喜欢看《白毛女》?一致回答:《白毛女》。这说明我们的青年是有民族文化亲近感的。可又问:欣赏课有什么中国作品么?学生惊奇地反问:中国有多少高质量的作品能与世界名作相媲美?在他们看来,多欣赏外国名作已经成为理所当然,并觉得它们高深莫测。其实,学生决非恶意贬低自己的文化,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留下了我国声
乐艺术远不如人家水平高的固定印象。
这种局面,难道能说与我们的音乐教育无关吗?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瑰宝无数。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和欣赏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和形式,比如世界著名歌剧《图兰多》贯彻全剧的主旋律就是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音乐谱写的。有人对美国爵士乐的丰富节奏赞叹不已,然而对中国戏曲却不作研究,难道我国戏剧中的锣鼓节奏不能与爵士乐的节奏相媲美吗?上海有些民乐(二胡、琵琶、扬琴)演奏尖子争先恐后去外国“深造”,这种“留学”能“深造”出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我国拥有十多亿人口,文化水平还不高,真正喜欢和有能力欣赏外国文艺的人并不多。因此,唯有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才是国内大众群体,特别是广大普通民众所由衷热爱的本土民族文化之载体和形式。
多年来,由于美声唱法在艺术院校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毕业后唱美声,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学去教美声几乎已成定规。“洋嗓子要向土嗓子靠拢”喊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们习以为常。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带来的便是乐坛上重洋轻土,以致原生态几乎湮灭。长此下去,民族声乐艺术的自尊、自信就难以建立,更谈何以民族艺术为契机和手段来振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振奋民族精神呢?!
笔者反复思考,认为那些对洋唱法五体投地的人,只知道学美声、研究美声、教唱美声,而忘记了学它、传播它、研究它不是为了被它彻底同化和俘虏,而是为了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精华,最终目的乃是用来创造性地吸收,用来表现、丰富和完善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其实,对“洋嗓子”起保守的”保护”作用的是职业音乐教育的基层领导人。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有二:(1)多数基层领导人出自学院派,自身就是受的如此教育,习以为常;(2)墨守成规是最安全和省事的,稳坐“江山”,不担风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生保平安。这就是几十年来,外国古典音乐和美声唱法一直主导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阵地的基本原因。
抛弃传统,断言凝聚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丰富文化遗产已经过期,那是愚不可及的;墨守成规,以过去那些呆板的模式画地为牢,也是没有出息的。”
在教学内容上,外国古典音乐占有适当的比重,这无可厚非,而且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现在我国高师音乐教学的内容上来看,尤其是声乐、钢琴、音乐名著欣赏课的教材,现代的东西简直是微乎其微,少得太可怜了!当然,近年来,一些音乐院校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或者开始计划讲授一些有关现代的中外音乐和现代音乐方面的知识,但是,就整个教学内容来看,那都只不过是一些点缀品罢了。这种保守落后性的职业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大大地拉开了我们同飞快发展着的世界音乐文化的距离。笔者以为,高校声乐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汲取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将其作为学生进行声乐训练的基础课。数世纪以来,美声唱法积累了一整套严格的训练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演唱体系,作为一种声乐基础训练方法,容易使学生气息通畅,音质上下统一,柔中有刚,歌声富有韧性,具有较好的共鸣。这对于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的基本技巧和造就宽广的基本声乐演唱功底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2.在打好功底和造就好基本功的同时,以“洋为中用”为原则,逐渐摸索和尝试完成对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的创造性对接和借鉴,逐渐使中国声乐艺术的教学和传播越来越多地具备民族化特色、科学化特色,建立一个以美声唱法为基础,以原生态、民族唱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和品牌,以通俗唱法和组合演唱方法为教学辅助内容和特色的新的声乐教学体系,并不断吸收和融合进当代音乐发展的先进性元素,最终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其在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焕发出独特的艺术、民族魅力,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音乐教育应在“寻根”、“挖根”上下功夫。原生态唱法才是中国民族唱法的根,是民族唱法的魂。原生态唱法早于美声唱法,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演唱环境首先是在中国民众劳作的田野和山坡等自然空间中,具有声音高、音量大、传得远等特点。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在演唱过程中,于自然发声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归纳和总结而形成的。它同中国京剧、秦腔等唱法一样,在位置上讲究唱出后脑勺音,讲究在一个点上唱出一条线来,这和美声唱法都有许多共同和共通的乐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的原生态民歌无论在歌唱内容,还是在歌唱形式及发音技巧上,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技巧,值得把它们作为单独的民族艺术门类来进行仔细的搜集、整理和保护、研究与开发。各地高校可考虑结合本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有侧重、有针对地进行原生态唱法的采风、搜集和整理、学习工作,并展开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最终的目的在于使散落在民间原生态的民族声乐艺术瑰宝重现风采。
今年央视把原生态唱法加进大奖赛,是具有空前的重视和保护、开发意义的。事实上,原生态歌手们在各地基层单位的积极配合下,也的确表现不俗,比如云南的诸多原生态唱法的组合,新疆、西藏、陕北、江西等地的原生态演唱等,他们都以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而“惊艳”,对专业人员而言,是一次集中的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再认识、再思考过程,对普通大众而言,是一次对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的了解、普及和欣赏过程,实在是收到了良好的、一举数得的民族艺术文化传播的综合效应。
最后,真诚地祝愿央视的大奖赛越办越好,愿它今年的新举措、新气象能成为一股春风,为激活、发展、完善我中华民族的本土声乐艺术和文化以及相关的声乐艺术教育带来无限的春光和美景!
张智斌: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