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现状与课程体系规划

2006-08-01 06:59杨仁刚
计算机教育 2006年6期
关键词:农林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杨仁刚 张 莉 吴 平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应用的渗透,国内外农林高校结合学科专业应用加大了计算机技术教育。教育部一直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农林类高校涉及学科领域多,专业设置范围广,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按学科性质分层次、按类型进行规划与实施。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不断线农业信息化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各学科领域应用的不断渗透,并向纵深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种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加大了高校各学科专业领域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育需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对农业信息化非常重视,对农林类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农林类高校计算机教育分层规划

农林类高校涉及学科领域多,专业设置范围很广,计算机技术应用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各业中宏观与微观诸多领域,如农业经济、生物工程、动物遗传与繁殖、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生物环境与能源、海洋生态科学等各个领域。显然,计算机教育按学科应用的类型增多、人才信息化综合技能需求增多,相应计算机课程门类也就会增多,不同专业学科的应用层次也同样会增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目前所设主要学科专业,如表1所示。

其中不少学科专业属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年均本科入学人数3500左右,高录取分的是一些热门专业,近年有不少专业录取分线高于清华、北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分线较低的是少数民族班,但入学时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许多高校类似,新生入学时不划分专业,一般按学科大类以院招生,入学后第二年第二学期才开始按成绩和志愿分专业学习。学生在校期间四年的培养计划由各个学院按学科专业要求制定,其中基础课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在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方面,可选择合理规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方案中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纳入培养方案。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与落实,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逐步进入正轨,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也逐年提高,合理构建适合本校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按专业需要和能力有所选择。对学生个体来说,在校期间的计算机教育系列课程学习不断线,学校应设有必修课、选修课,还有辅修专业供选择修分。学生选课是一种针对个人专业应用的需要和兴趣能力等特点,循序渐进、分层递进,按要求修得学分,并掌握综合应用技能的自我建设与提高的过程,学校教务处会在选课前上网公布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在开课后允许学生试听,学生可在听课后两周内确定选课修分,决定是否参加该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鉴于各个农林类高校不仅重点学科特色有所不同,在师资、生源、学时分配、实验技术条件等教学资源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也都根据实际条件,趋于多学科综合性办学模式,学科专业之间各有差异。所以,农林类高校计算机教学需要按学科性质、专业特点和要求,分层次、按类型、多要求统一进行规划。

各农林高校均可根据学科群或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和提高在校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作为学科专业应用渗透与结合的工具,其教学一定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分层教学课程体系方案可以用图1示意。

各应用层次之间的课程既有前导与后续、承接与提高的关系,也有因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不同而可以有所选择的关系。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知识领域中原理性概念和技术方法,涉及计算机技术多领域应用所必需的基础性理论、通用性概念、技术实现和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领域技术应用综合技能。

农林类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现,实际上就是为了完成在校学生总体培养目标、面向各种学科专业的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技能,而针对计算机应用一系列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因此,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一系列课程体系的研究,而非几门课程本身的研究。

实际上,目前不少学科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很接近计算机专业应用边缘,各高校需要把握的是:即使其中一些课程与计算专业课程名称一样,教学目标也不是按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而是基于学科应用层面的要求计划实施。合理构建符合学科建设需求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做到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教育不断线。这也是教育部对国内高校一直有所要求的。

3 农林类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农林类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须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要针对各个学校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本学校学科领域及专业特点有计划地设置和开设。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本科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应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教育本身最能体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拓展实际应用的综合技能。就每一种学科专业而言,必修和选修课可以由各院按学科专业需要列入培养方案,辅修专业则由学生按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修分,完成类似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的学习。

分层教学所设课程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及相关应用。比如高校新生入学第一门课,就可以分两个层次实施教学。第一门课针对新生入学前已完成中学会考,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操作技能,应按大学教育要求建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方案。其中层次一主要是注重实验课教学,借助于网络辅助教学,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完成,重点针对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操作综合技能方面的训练,以此建立现代软件系统应用基本方法和使用技能;层次二是在实验课的基础上,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系统应用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应用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技能。两个层次学时分配各有侧重,可以二选一作为必修课。部分课程设置见表2所示。

计算机辅修专业在中国农业大学已开设多年,是为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专业之外可以选修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总教学培养学时少于计算机专业总学时。辅修专业虽然接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但偏重于技术应用。即使是相似名称的课程,其授课内容、学时要求、实验作业及考试要求都有所不同。分层分类教学将有利于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避免不应有的不同课程内容重叠或交叉现象的出现,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有关具体课程体系实施方案,可参考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6》蓝皮书。两类课程均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各校选择和参考。

4 发挥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优势

高校计算机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基本理论及技术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一直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目前国内高校一般都有计算机专业,而计算机基础教育自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执行以来,多年来也都形成了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梯队。以往一般主要集中在各个学校计算中心等独立机构,连同学校机房一起管理。这样,单就教学职能方面来说,基础教学与计算机专业教学联系就不会很多,也就像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指分委2005白皮书所提到的“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高校现代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需要,不仅有碍基础课教师在专业学科领域中的发展,也会在计算机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使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全校计算机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近年来也是由于各高校教学编制定岗定编的需要,一些学校已把原计算中心、网管中心的所有教学师资力量全部并入到了计算机学院或计算机系,留下实验教辅人员管理公共机房,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类似改革。这样,从高校计算机教育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拓展了基础课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很好地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作用。实际上,现在高校计算机教育实施的课程体系方案中,计算机课程系列中不少后续课就是计算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现由专业课老师来上非常得力。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不断线,要在教学管理上让讲授专业课的老师参与非专业不同层次课程教学研究,有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教育部也有要求的辅修专业教学设置,更需要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建设、制定实施办法,以满足高校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George Beekmen. Computer Confluence: Exploring Tomorrows Technology.Pearson Education(计算机通论_探索明天的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

[3]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指分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5白皮书).

猜你喜欢
农林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