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汽车论斤卖

2006-05-30 10:48曾文祺
新民周刊 2006年35期
关键词:体力活报酬稻米

曾文祺

如果汽车论斤卖,则中国制造永远提升不到中国创造,体力活永远提升不到知识活,大家永远都在产业链的最底层挣扎,而不能到产业链的高层享受。这不会是我们理想中的21世纪,不会是理想中的中国。

制造业是个体力活,跟农业一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不过是把农田变成工厂,把锄头变成螺丝起子。

全世界的制造业有个行情价,跟农业一样,生产一斤稻米与制造一吨钢铁的成本计算方式一样,售价在扣除人为的关税壁垒之后也一样。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渐跨入工业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夫变成世界工厂的工人,人均收入从300美元提升到1000美元。300美元与1000美元的差距,是稻米与钢铁价格的差距。

当中国开始学会把钢铁变成汽车,把拧螺丝的工人变成品质管理工程师,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均GDP也从1000美元提升到3000美元。传统的农夫不需要念什么书,当个工人至少要念到中专,做个好工程师,就得要大学毕业。人们努力念书,好让自己的薪水增加;国家投资在教育的经费增加,希望人民的素质提升,最终反映到GDP的提升。

日本与美国的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是“农业中国”的100倍,是“工业中国”的30倍,即使对应到经济最发达的“工程师中国”,也有10倍的差距。在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附加多少价值,取回多少报酬。农民取回稻米的报酬,工人取回钢铁的报酬,而工程师取回汽车的报酬。但是,同样都是做汽车,为什么日本工程师的报酬是中国工程师的10倍呢?差别在于汽车的附加价值。日本人制造并销售汽车的利润,是中国人的10倍以上,反映在报酬上也是10倍以上。

国内一位著名摩托车企业的老总,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进入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行业时表示,相对摩托车一公斤卖28元,汽车现在一公斤还可以卖100元,竞争不算太激烈,空间还很大。这种汽车一公斤卖多少钱的思考方式,与稻米一公斤卖多少钱一样,重点在于计算劳动力的成本,只不过是把农民的劳动力,换算成工人与工程师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竞争的基础,在于中国广大与廉价的劳动力。只要中国工人薪水够低,工程师薪水够低,做出来的汽车,一公斤的价格够低,就可以跟外国竞争。

商人做买卖,论斤称两,从短期利益出发虽然说目光短浅,却也无可厚非。当今中国,商人们确实是靠着众多廉价的劳动力,把全世界打得鼻青脸肿。如果从长期的眼光来看,随着GDP的成长,劳动力的成本也会不断攀升,如果劳动力的价值无法跟着提升,GDP成长的动力必然消失,从长远来说,一定要提高人的附加价值。

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劳动力的提高,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把靠双手劳动所得,提升成靠脑力知识所得。知识所能创造出来的价值,远高于体力劳动所能制造出来的价值。

双手的劳动力,提升到大脑的智力,有两种途径。在初始阶段,大家靠左边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运用左脑的理性能力,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工程师。在下一阶段,开始有人朝右走,研读文史哲,走进自己的兴趣,运用右脑的感性能力,感动自己,感动中国。工程师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很快,物质生活提升也很快。人文的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人们的精神生活。两种途径,理性与感性,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价值都很高,报酬都很丰富。

如果汽车论斤卖,则中国制造永远提升不到中国创造,体力活永远提升不到知识活,大家永远都在产业链的最底层挣扎,而不能到产业链的高层享受。这不会是我们理想中的21世纪,不会是理想中的中国。

13亿中国人,不是吃苦耐劳就是聪明伶俐。能做世界上最优秀的农夫,最熟练的技工,最能干的工程师,也能做有创意的文学家。无论是做哪一行,都不能让自己论斤卖,都得善用知识,创造新的附加值。只有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全民才能有机会奔小康,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21世纪,也才会是中国人的世纪。

猜你喜欢
体力活报酬稻米
诗歌是件体力活
科技赋能 种菜告别“体力活”
向往体力活
取笑不如赞扬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