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治
于文华从1993年开始担任原609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94年至2001年还兼任工会主席,2000年8月担任原609所以及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党委书记。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职工还是担任领导干部,他总是把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事业追求有机结合起来,时刻做到“真实做人,真诚待人、真情办事”,由此赢得了“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由衷的尊敬。
始终做牢记宗旨的有心人
“要时刻记住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浅白质朴的话语,浓缩着他几十年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为“一班之长”,他时刻注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中心”发展的实际贯彻到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子里,他对班子成员既讲团结合作,“补台而不拆台”,又讲坚持原则,“团结而不迎合”。他和“中心”主任配合默契,职工们看在眼里,暗暗称道:“书记、主任两位一把手配合这么好,是我们的福分。”
他善于从观念和思路上开拓创新,总结出很多指导实践、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例如“抓发展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发展出发”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把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到发展大局中,在推进发展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作用;按照“组织有力、领会实质、实干创新、发展加速”的学习思路,采取多种办法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在他的创新思路指导下,他曾领导的单位先后获得湖北省科工系统“政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国防科工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航一集团“四五”普法合格单位,中航一集团“双定密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性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国防工会“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大量荣誉;2001—2002年、2003—2004年连续两届获得了湖北省“文明单位”称号。
他常说,只有自己“先进”,才能实现“代表”。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现场了解和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酷暑难当之时,他带领大家为加班职工送去清凉的绿豆汤和解暑药品;严寒刺骨之刻,他组织大家带着热腾腾的饭菜与“大干一百天”的职工们战斗在一起;“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他一次次不顾自身安危,看望战斗在隔离区的医护人员……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大家尊重,很多退休职工没事就爱找他聊天,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于”。
始终做学习思考的自觉人
于文华同志多次强调,党员保持先进性关键在于学习。善于学习才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从而统揽全局,形成好的思路。为此,他十分重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心”党委先后制定实施了《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对政治理论、企业文化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研讨和推广。近3年来,“中心”有27项思想政治研究成果,荣获集团公司、湖北省和省国防科工系统政研成果奖。他撰写的8篇政研论文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3年,他被湖北省国防科工办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又被中航一集团公司授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2001年,在领导班子及成员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中,他带头剖析自己。2003年,在历时10个月的领导干部素质教育培训活动中,他亲自作了《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学习讲课。2004年,他又为宣传干部作了《舆论宣传要围绕“三个方面”、发挥“三个作用”》的学习讲课;2004年,“中心”开展的“市场观、用户观”教育培训研讨,他和领导班子成员以普通学员的身份带头参加了整个培训活动;2005年在历时5个多月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做了大量学习笔记、答卷,撰写了多篇学习体会,并亲自作了《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的学习体会讲课。
他常说,理论学习要扎根,还得走出书本、走进实践。在他的积极倡导下,2004—2005年,“中心”党委分批组织了优秀党员和党支部书记到延安、井冈山、遵义、重庆等地参观学习,学员们普遍反映“思想得到了净化,理想得到了升华。”职工们对“中心”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所取得的实效总体满意率达到92.66%,不满意率为零。
始终做和谐发展的带头人
于文华同志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从融合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研究解决“中心”改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全力推进“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心”完成重点型号任务不仅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最大利益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使三者利益最大化。
在他的指导下,“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四个同步”:即党组织与生产、行政组织同步建立,干部同步配备,工作制度同步制定,考核同步进行。通过“抓方向、抓思路、抓服务、抓队伍、抓热点、抓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科研生产和结构调整任务的顺利进行。
“十五”期间,“中心”确保了10个重点型号飞机的首飞成功和后续的跟飞服务,近3年每年完成了29个机型产品的交付任务,经济总收入从2001年不到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6亿元,年均实现增长率25%,5年翻了两番,职工收入也大幅度增长。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江宁科研生产新区和604套职工住宅全面完工,调整调迁工作基本完成,2005年11月9日在江宁顺利举行了竣开工典礼……“此生愿为中心强!”这一张骄人的成绩单后面,凝聚着他多少的智慧和辛劳!
始终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职工们常说“咱们的书记特平易近人”,因为他特喜欢和职工们聊,马路边、食堂、办公室,处处成了他调查研究、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的阵地。接待日、座谈会、联系点、意见箱……一个个成为群众沟通的桥梁。职工呼声有人听、冷暖有人间。他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他常说,“做3天思想工作,顶不上解决一个具体困难。”他在点点滴滴“小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实践着自己“真实做人,真诚待人,真情办事”的诺言。
2005年,在他的亲自指挥下,一举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120名大集体职工购买了五大保险,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他的高度重视下,“中心”每年都要对离退休职工、女职工、有害工种从业人员进行体检;仅在2005年,“中心”就组织了3批荣誉性休养活动;对年满50周岁的职工逢五过大寿时都要送上蛋糕,对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职工都要组织探望,
对居住在外地的离退休职工逢年过节都要打电话问候,为困难职工发放救济金。去年9月,他派专人到各地去慰问、走访在外居住的离退休干部、职工遗属38人;11月1日,一名退休职工到北京看病期间突然发病去世,他得知后,立即派专人到北京操办处理整个丧事,遗属对此深表感动。
“中心”调迁后,如何安排好襄樊地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经过认真规划,由他组织实施了对留襄樊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保护性地改造,对生产和生活保障设施进行了适应性改造,随着电网改造、生活设施改造、安全保卫改造的接连启动,解决了留樊职工的后顾之忧。
始终做团结稳定的责任人
2005年,“中心”的调整调迁工作正式启动,同时面临的还有异常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和大规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揭开锅盖了”,伴之而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急剧凸现,整整一年,“中心”承受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压力。作为党委书记的于文华,是团结稳定的第一责任人,站在结构调整的风口浪尖上。他以耐心细致、沉着稳重的工作作风和班子成员一起,慎重决策,周密部署,全线动员,同时打好了“三场硬仗”,达到了思想不乱、任务不拖、科研不停、效益不减、队伍不散的目标。
在调迁融合中,于文华从发展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把贯彻国家和中国一航关于“中心”结构调整的精神,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以发展促调整、以调整谋发展”的思路,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结构调整中思想政治工作的25条决定》,并专门召开专题思想政治工作会贯彻部署。他要求全体干部对本单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对调整政策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对矛盾和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不利于稳定的话不讲,不传播小道消息,确保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稳定。他多次告诫大家:“融合也是我们的生命线”,融合是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的基础。为此,他组织了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编印了《结构调整学习材料汇编》,内部广播连续半年播出宣传专题,引导职工群众从发展的前景、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结构调整的意义,使职工明确调整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结构调整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面对科研生产任务的巨大压力,他又及时部署了“大干100天确保实现‘三不误三促进”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干”期间共突击完成2620台套产品,以及1600多台套的返修产品。
在部分群众因房价等问题而引发的堵路、堵门的群体性事件面前,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用过激方式来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到职工中为大家解答一个个问题,设身处地考虑职工的合理需求。对少数言词比较激烈的职工,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为他们分析结构调整的意义,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他不顾自己的身体连续奔波于不同职工群体的座谈会之间,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群众。由于他平时在群众中享有的威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群众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与此同时,他又组织了电视直播演讲,反复播放有关政策。对于反应比较激烈的职工,他连夜组织召开中层干部会,几十名干部又连夜分头到职工家里,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认识和心态。最终他凭着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处理危机的艺术,仅用3天时间就化解了这次群体性事件,各项工作又重新转入了正轨。
去年9月中旬,调整搬迁工作正式启动以后,南京地区3个分厂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搬迁,并迅速恢复了生产。12月1日襄樊地区开始大规模调迁,于文华又一次担负起坐镇指挥的重任,近千家调迁的车辆安排、数千台设备的搬迁、千余里长途运输中的安全保卫保密等等每一项工作都成了他魂牵梦绕的课题。几个月来,他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在襄宁两地间来回穿梭。在他和班子成员的精心筹划下,春节前基本完成了主体调迁。这场大规模的调迁终以无一台设备损坏、无一名人员受伤而胜利完成。
在总结大会上,“中心”主任曾动情地说:“结构调整中,于书记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委屈”。“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中心”调迁后,襄樊地区需要有领导掌舵,他又主动请缨把困难留给了自己。
始终做清正廉洁的守护人
于文华深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对“中心”发展至关重要。常言说:“公生信、廉生威”,他的威信来源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求干部不做的事,他首先不做;要求干部做到的事,他带头去做。他对生活从不讲究,甚至显得寒酸。他一年四季穿着工作服,骑着有20年“高龄”的老凤凰自行车上下班,一路上和大家拉着家常,就像邻居家慈祥的老头儿。他出差在外往往一碗面解决问题,家里的一台黑白电视机一直到1995年才不得不“退役”。群众说:“一个党委书记家里还不如普通职工家。”可是他对有的事却出手“阔绰”,一次捐款就是几百上千。这么多年到底捐出了多少次、帮助了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在工作中,他严格按程序办事,在权利范围内定事,从不越权,从不超越程序,重大问题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在他的指导下,“中心”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如:干部申报制度、诫免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等,对违反党风党纪、失职渎职的党员领导干部坚决予以查处。在他的带领下,班子成员无一人有违法乱纪现象。
留得清白在,口碑在民间。一个老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丹心化为魂,将永恒地镌刻在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史册上。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