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冲破困惑走向成熟

2006-05-23 08:07李成伟
计算机教育 2006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

李成伟

在信息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和危机,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大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

人才培养是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软件产业的大发展给作为软件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一系列困惑和挑战。

在发展与困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兼顾市场人才需求导向和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在开展知识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充分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上多下功夫。以学科特色立足、以创新打造实力、以质量赢得声誉,应该成为计算机专业院(系)发展的共识,并以此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控制不断膨胀的专业规模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产业需求迅速扩大的带动下,近几年,作为国家软件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得以迅速发展。据统计,全国设置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达500多所,招生总数逐年上升。不可否认,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不应该回避规模扩大后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高校终究不是批发商,不是生产流水线。如果每所高校都设计算机专业,如果计算机学院(系)都不顾教育规律而盲目扩大招生人数,那么,不仅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满足这种数量的快速增长,也会因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和能力方面的差异,使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结果只能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教学质量的下降和人才培养的粗制滥造。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人才结构不均衡,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缺陷的反馈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的下降都可以说明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带来的严重问题和危机。虽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但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一所高等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其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能否稳步提高,在于数量、质量与效益能否协调发展。所以每个高校和每个计算机专业院(系)有责任有义务清醒认识到潜在的危机,以科学发展观来正确看待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以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

克服人才培养定位的盲目性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也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另外,由于区域发展的特殊性,不同地区对于软件人才结构的需求呈现多样性。所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别的。而现实中,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学生素质的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所以根据市场需求,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从宏观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但针对高校个体时,人才培养的定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实事求是、因校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合理地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定位。一方面由于每个高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声誉的不同,其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同,进而也影响到其计算机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另一方面,办学优势、学科特色、资源条件等方面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关键因素。这里面有一个比较优势的问题,这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在与其相类似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竞争时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不同的计算机学院(系)发展轨迹、学科特色、资源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不同, 应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来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每个学院都定位为培养出图灵奖获得者、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学术精英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所以要在特色上、优势上下功夫,在激烈的竞争中把自身的“强势做精,优势做稳”。

兼顾个性化和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这是一个好现象。每个人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在培养人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个客观存在,个性化培养就是要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体价值观。作为学院和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特色突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在个性化培养中不可回避的就是学生的层次性问题。近几年计算机专业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其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个性特征都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研究能力和素养差异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进一步转变质量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切实发挥他们的特长,针对学术型、工程型、技能型、服务型、创业型等分类进行引导培养,通过高等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符合社会某一方面的要求。

优秀的人才都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与综合性素质。在注重个性化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以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克服浮躁心态都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让所有学生了解软件开发不仅是个人的编程能力,更是团队协作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革新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

在一些调研中,用人单位指出大学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的内容陈旧、专业技能差。反观高校的具体教学,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轻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多学好几门编程语言就可以了,结果导致学生“基础不牢,专业不精”。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要坚决进行纠正。

当代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具不断产生、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从计算机领域本身来看,其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而高校在知识的积累与传授方面,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技能培养等方面也明显滞后于IT技术变革的浪潮。所以说,高校要提高课程设置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国际性。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跟踪国内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建设方案,将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及时讲授给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实验体系,强化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在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的数学基础有益于科学思维和技术创新,也是高级计算机人才必备的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人才的发展前景。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打好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同时要教授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实际操作能力高超、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学生。

合作共建软件人才新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在市场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时候,应该避免把高校计算机院(系)“培训机构化”。高校与IT培训教育机构在培养人才的规律和职能上终究是有很大区别的。高校培养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综合性的教育培养。注重基础理论教育,注重长期的基础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综合化。至于学生工作后岗位需要的实际技能则要靠企业来培养或职业培训机构来承担。如果片面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针对市场需求学习相关技能,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就会削弱学生发展的后劲和适应能力,不利于高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在硅谷,许多人因知识和技术储备不足,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领域难以生存下去。客观地讲,高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承担软件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所以在有针对性、快速性的技能培训和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等方面,社会化、商业化运作的IT教育与培训机构有着高校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加强高校与各类培养机构及企业的主动联系,在高校、企业、培训机构之间组建多渠道、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业人才教育体系,加强高校与专业培训机构的良好合作与互动,形成良好软件人才培养链,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实践环节,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使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向多渠道、多样化、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有趣的识花软件
毛遂自荐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