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随手翻了翻,发现中间的古文不少。细细地数了数,竟然有十多篇,占据了全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后来,又接触到了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才发现,里面的古文篇目更多,占据整本书的二分之一。看来,国家对于中学的古文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这令我很不理解:“将古文教育摆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究竟有多少意义呢?”
二十世纪初,中国文人对于是该用白话,还是文言来作文,进行了多次论争,最终白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代替了文言。到了今日,除了一些爱好古体诗的作者以外,已经鲜见有人再用文言来作文了。文言在现今中国人的生活中,除了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外,已经是没有多少用途的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普及文言教育,其意义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和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部分。提起中国古代文化,值得今人学习的优秀东西,确实不少。例如:从政治上讲,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治国方略;从做人处世上讲,有孔老夫子的“中庸”思想;从学习方法上讲,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宝贵经验;从文风上讲,则有《史记》的洒脱纵横,建安文学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等等……
传统文化的这些精华部分,今天的中国人自然都应该学习和继承,但继承的方法很多,“通天的大路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我们应该挑最近的一条来走。我记得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名篇《遥远的绝响》中引用过嵇康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余先生的方法很巧妙,他并没有引用原文,而是将原文译成了白话文。这样,即说明了问题,又给读者减少了很多麻烦。这种方法,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借鉴借鉴呢?同样是为了达到让后人继承的目的,可以,直接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将它翻译成白话文来学,而后者要比前者省事、简捷得多。这就像古代人发现火可用来取暖、做饭。但古代的生火方法,多是钻木取火,或者敲击石块取火。今天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先学会这些古老而毫无用处的技术,然后再用火柴生火?没有那个必要!同样,继承古代文化的优秀部分也不必非要学会文言文。
2.学习文言文的语言、词汇、修辞技巧等。从今天的情况看,除了一些从事考古、教育等职业的人外,其余的人有多少机会需要接触文言文?对这些人来讲,这些知识无异于朱漫萍的屠龙术,毫无用处,而这些人在中国公民中所占的比例,又是绝大多数。
3.识宗记祖。如果现今的中国学生,连韩愈、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化名人都不了解,那肯定是令中国人羞耻的事情,这些东西必须要让下一代了解,但这似乎更应该是历史课的任务了……
学习文言文,益处是有一点的,但所带来的问题却不是一点点:
1.增加学生的负担。我们知道现今的中国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非常重,学习文言文对他们受益不大,带来的负担却很大。学生学习白话文,已经习惯了,现在又让他们学习文言文。因为文言和白话差别很大,所有的一切,几乎可以说是从头开始,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注释等等。学习短短的一篇文言文,他们所要花的时间要比相同篇幅的白话文多得多。
2.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文言和白话的差别,如果单从意义上讲,我认为不亚于汉语和日语之间的差别。同一个字古今的意义有可能不同,词性有可能也不同,有时甚至连读音也不同,如:“走”古义为“逃跑”而今义却多为“走路,步行”,如此之例,简直多不可举。还有那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通假字等,更是让人难以搞懂,即便搞懂,对今人也没有多少用处。因为这些现象,在今天通行的白话文中几乎已经绝迹了。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学的却是一些没有用处的东西(对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
3.古文中的消极部分也会对今人带来影响。古书中的精华很多,糟粕也不少,如宿命论、神权、夫权等,还有文风上的形式主义等都会给今人带来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的优秀部分,完全可以通过翻译后的白话文来学习继承。而直接学习文言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难以弥补的。给今天的学生灌输文言知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会造成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后退,不管从哪方面看,普及文言教育都是没有必要的。
看了我的文章,很可能会有人大骂:“背宗忘祖的东西”。诚然,祖宗的好东西,是需要我们这些后人继承的,但这继承是要有辨别的,方法也是有选择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也知道,我们的社会的确也需要一些懂得文言文的人才,如考古,教育方面等等,但这总是少数。因此,文言文教育没有必要普及化,大部分人只需要对此稍有了解即可,一些专业人才,完全可以在大学阶段再培养。文言文教育应该怎样进行才算合适,我们教育专家们是不是应该再慎重考虑一下……
(杨祖元陕西省兴平市东城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