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
其中有三处可能值得商榷,如下。
1.第二段中“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但我在《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 》中见到的却是这样的:“杨雄……指着那妇人骂道:‘你这贱人,贼妮子!好歹是我结果了你!……杨雄一头上床睡,一头口里恨恨的骂道:‘你这贱人,腌泼妇!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我手里不到得轻轻地放了你!那妇人那里敢喘气,直待杨雄睡着。……”
朱先生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能是版本不同或其他原因,但一下子也查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觉得两者相差较大,“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和“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意思上就全然不同了,所以心中疑惑,且列出来看看。
2.第二段末尾“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首先,我不知道“你有革命家的风度”的上下文是什么,所以本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就从“你有”和“你这”来看的话,正如文章接下去的分析一样,句子的意义就不同了,“你是”句着重点在“你”,而“你这”着重点就在“风度”上了,而后句也就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确实“不成一句话”了。但是,这并不是“你有”改为“你这”“并不很妥”的原因。
其次,上文中“‘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和“你这”、“你是”的辨别似乎没有关系。
再次,“‘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文章用词较谨慎,“大半”,虽然如此,但我仍觉得如果换成“小半”、“部分”、“有时”就不可以吗?也就是说,何以见得就是“大半”呢?下面举几个不是“表示深恶痛绝”例子,——当然,也不就因此说“不表示深恶痛绝”就是“大半”。
①你这人哪,把人想得太好了。(关心、惋惜、规劝)
②你这家伙,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多是亲近的人中间打趣的话,亲切、友善)
③你这死鬼,刚才到哪里去了!(多是夫妻、恋人间的嗔怪,倒显得亲昵)
④你这看法太好了!(应该有“赞美”意思了)
以上是我们常说的好理解的话,下面再引几处文章中的。
⑤其日先来潘公后门首讨斋饭,只见迎儿出来说道:“你这道人,如何不来前门讨斋饭,却在后门里来?” 那胡道便念起佛来,里面这妇人听得了,已自瞧见,便出来后门问道:
“你这道人,莫不是五更报晓的头陀?” (《水浒传》第四十五回,这里前一个有奇怪、责备意,后一个可能只表示一定的指示意味)
⑥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啊。等晚上想着再叫人去拿罢。”
⑦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玉来着。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的孝心;……”(⑥⑦都来自《红楼梦》第三回,这两个“你这”不是直接对“你”说的,和课文中所说的也许不一样,但似乎也可算“‘你这式语法”,姑且列出来)
这几个例子后括号中的解释不一定准确,但都不是“深恶痛绝”。据我看来,“你这”也许只表示指示上的强调,而所含的情感的倒是语句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你这”带来的。
3.第5段,在对“推敲”的分析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详见课文)这里明显把“僧”“推”或“敲”的门看成是“寺”的门、“僧”“自家”的门了,这可能有误。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从全诗看来,贾岛“推”或“敲”的应是李凝的“幽居”之门(如首联,如“暂去还来此”。)而不是“寺”门,——虽然是“僧”敲的。这样说来,“敲”字不仅有类似于“鸟鸣山更幽”的艺术上的好处,也更合乎情理,到别人家去拜访,总是“敲”门来得合适,直“推”进去,未免不礼貌而“鲁莽”了。
即作者这一段对“推敲”的“推敲”,可能就失了基础了。
二、《剃光头发微》文题难符
这篇文章提到了清初剃头留辫子、清末剪辫子、旧社会理发工人的地位、石达开的一副对联、《人民日报》的一封读者来信、“髡”、现代的罪犯剃光头等七件事,——显而易见却并非都如文章题目所说的是“剃光头”的事。
而引发作者写文章的一件事,也只是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的事,——也不是“剃光头”,——虽然那理发师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但说就是“剃光头”毕竟算不得,至少牵强得很。
“发微”,据高中课本第二册《词语手册》上本课中“语林漫笔”上的解释来看,应是“阐发微妙之处”的意思,“微”应是“学问钻研到细小之处是一般人难以明白的,于是‘微引申表示精深、深奥、微妙”的意思。
但从文章内容来看,却是说由“理发师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一事想到社会上的“弄权”现象,这是正常不过的联想,实在看不出是在“阐发”什么“微妙之处”,更不是什么“学问”;而这个事例外的其他史实、掌故等也基本上只是和这“剃头”有关(注意不是“剃光头”)而已,也很难说有什么“发微”处。——而且我也坚信按作者的思想水平,也决不会认为这样的联想竟就是“发微”了。
所以,这个题目要是改为“从剃头想开去”或“从剃头讲起”,才落到了实处:“剃头”可包含文章中除清末剪辫子外的所有事例,庶几可通;联想、漫谈,说不上“发微”,“想开去”、“说起”才较为妥帖。
“有真意,勿卖弄”,才好。
(黄华伟浙江省瑞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