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密珍 赵文林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客体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立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的现代学习方式。
一、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教学观
陶行知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只能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是没有选择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知识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动的学,而不是自己学会知识,更不用说会学了。造成了“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会学”的现象。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使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只有教师树立了民主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学才能由
“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育的终生化、民主化、个性化等教育观上的教育策略,它不仅强调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要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体现它的主体性、创造性、开放性、主动性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教育。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发展性学习”为教学目的,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问、讨论,积极参与思维过程。教师要有为“不教”而教的理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性学习的能力作为自身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还应注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独特的需要与愿望。学生是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能动体,他们既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又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更不是任意灌注的容器。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一种外部影响力,这种外部影响必须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基础,否则只能是枉费心机。这就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和培养,学生一旦拥有了自制发展的空间并掌握了自主发展的主动权,就会取得显著成效,并终身受益。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能谈。”陶行知的至理名言,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所看到的、听到的,充分地表达出来,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沟通,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陶行知先生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见,只有坚持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才能改变传统机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生动地发展;才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个性的生长有一块良好的土壤;才能改变那种千校一貌、千人一面的死气沉沉的教育格局,使学生具有个性特长成为可能。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促进自主发展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陶行知)。第一句是说学生要重视生活积累,到自然中去欣赏青山绿水、风霜雨雾,感受自然的的力量,探索自然的奥秘;到工厂去,到军营去,提高见识,增长才干,提高增强辨别力、判断力。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体会“功夫在诗外”的含义。第二句是说减少课时和作业量,还学生自由,使其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和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开展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与语文教学有一定联系的语文学习活动,即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办手抄报,搞专项社会调查,到野外“写生”, 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演一演、讲一讲、走一走、访一访,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精神,又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开创了广阔的天地,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发展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作过很详尽的论述。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应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主动生动的学习,这是使学生个性获得自由发展、创造力获得良好培养的重要条件。
五、正确认识和运用“自主学习”法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正确把握和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回到旧模式中或陷入课堂无序状态,不着边际,从而偏离了自主学习的培养目标。何谓“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是这样定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主体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体,不以学习的知识或物质结果为功能评价,以过程、情感、能力为终极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根据自主学习的自身特点具体情况具体运用。对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学习,即自己动手。表现为:课前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查找有关资料、在现实中挖掘语文资料等等,并有选择地完成课后作业。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应指导、鼓励学生自愿组合进行探究,以讨论的形式研究问题,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看法并对别人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感动的喜悦,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方法,使教师掌握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
(赵密珍河北邢台广播电视大学;赵文林邢台市桥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