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冉 刘 芳
奔劳、奔跑、奔命……成为对现在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普遍而形象的定义
近几年,把特定人群按照“族”的概念分类变得越来越普遍,如果追溯源头应是小资族。无论这些概念是舶来品,还是媒体炒作,大都是过眼云烟,且被命名的人群并不感冒。而最近出现在“新浪杂谈”上的“奔奔族”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大批网友的簇拥,并纷纷以此自居。
今年28岁的红袖至今还是单身。之前交过两个男朋友的她总在感慨,现在这个年龄,“谈爱情很奢侈。”在她看来,提到爱情更多要考虑的是现实生活,有没有车、房,两人父母怎么养、以后孩子怎么办……
红袖觉得自己是70年代生人中很不幸的一批,1997年高考,正赶上国家第一年高校改革,取消公费生,毕业不包分配。毕业那会儿,她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完全抛弃自己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专业,碰上什么算什么。从第一份每月只有800元的在广告公司打杂的工作,到现在做自由撰稿人每月收入几千,红袖在毕业后6年间换了六七份工作。“最忙的时候两个月瘦了20斤。”那个时候的红袖在一家服装公司做销售经理,负责两省的服装销售,下面没有业务员,事情无论多琐碎都要自己亲手做。她回忆那段时间几乎就是到家就睡觉,起床就往公司赶,有时候加班晚了,就在公司找个角落过夜,甚至在仓库里面凑合一晚。
如今的红袖住在租的房子里,没有买车,没有男朋友,生活开支并不太高。“可是还是觉得压力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没有安全感。”
已过而立之年的纪凯,虽然已经买了房,创了业,有了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压力还是非常大,因为自己这个年龄不上不下的。”他说经济上没有什么太大的负担了,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希望自己的公司和网站在两三年之内能够达到更好的水平,成为同类行业里的典范。
红袖和纪凯的故事只是都市人普遍的缩影,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比比皆是。毕业6年漂在北京的李海刚,在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负债累累陷入人生最低谷的他反思自身,又环顾周围的人群,发现每个人都没有选择地被卷人了时代的旋涡,从中扎挣,苦中作乐。
他把这类人称为“奔奔族”:一个时刻承受着压力,爱自我宣泄,以表达自己对现实抗争的人群。
李海刚将奔奔族的界限划分在了1975~1985年出生的人群,并冠以目前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群体。他认为1975年以前和1985年以后的人与奔奔族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差别: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就业压力逐渐变大,薪酬水平也大幅度下降;房价车价医药费等日常性重要开支的上涨,使得还在事业起步和上升阶段的奔奔族们的生存压力不堪负重。
对于“奔奔族”来说,是最早感受社会转型期痛苦的一代,他们没有任何先辈经验可以参照,也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只能步步为营地摸着石头过河。
“奔是奔跑的意思,我们在痛苦中奔跑,又在奔跑中超越痛苦。”俨然已成为“奔奔族”发言人的李海刚总结说。
李海刚提出“奔奔族”的概念还不到两周,以奔奔族为名字的200人的QQ群就已经满了,群里讨论热烈。
“奔奔族”的困惑和挣扎,是来自于工作中不可控制的奔劳,和难以承受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担心不可知。
红袖每当这时,就会无法控制地刷卡购物,最疯狂的是一次刷掉三千多,事后看到自己卡里的金额,还以为自己被偷了。几乎每周都去通宵蹦迪一次,她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那么高兴,可以什么都不去想。
“我每天都在工作,没有假期。工作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工作。”纪凯说,每天一起床就打开电脑,看新闻、看网站情况、在MSN上谈工作,一天就这么下来了。
“奔奔族”虽然不知自己未来该怎么走,但希望和探索的心从未改变。正如李海刚已经开始了自己第三次创业一样,纪凯相信“以我现在的工作状态,一定可以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