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走向“本科化”?

2006-05-14 15:05付碧莲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6期
关键词:研究型硕士应用型

王 寻 付碧莲

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又不愿放弃扩招带来的好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把充满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变成批量化、模式化的大机器生产

在6月2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次工作会议上,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总结道:“目前,国内大学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研究生扩招的比例达到25%~30%。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全国在校研究生数量才不过3万多人。到了1998年,全国招收了7万研究生,2001年到了16万,2005年则达到惊人的30万~35万,2006年全国硕士生招生报考人数更达到127.5万。

这是“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一个背景吗?

疲于奔命2年制

2002年以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把研究生培养的3年制,缩短为2年。余梦辉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专业的2年制研究生,2006年6月毕业的她,现任职橙天娱乐公司的法务助理。

余梦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感觉自己第一年是课多时间紧,第一学期就有七八门课,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书、沉淀、写一点东西,感觉不太像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与其他2年制的研究生一样,余梦辉的第2年忙于毕业论文和找工作。“老师们都知道2年制时间很短,一般都做不出来很有质量的论文,再加上现在找工作太难了,对论文的要求不得不降低。”她说。

“整天都累得要命,上完一门课再赶着上另一门课,就是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正在读研二的研究生舒文雯说。与余梦辉一样,她的大一也被课程挤满了。她解释道,“因为找工作和论文的原因,我们一般第一年就要把所有学分都修完,如果第二年再上课的话就会很麻烦,首先你已经没有心思上课,其次你没有时间。”舒文雯这样说,“2年时间做学问完全不够,但对于混一个文凭找工作来说也就够了。”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专业读研二的张美阳很干脆地讲:“说真的,要在学术上、理论上做出成绩的话,两年时间显然不够用。我现在读研究生,其实就是给我找工作做了一个缓冲而已。”

“学士后”教育

2年制使得学生们疲于奔命、无心向学,与此同时,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研究生的整体质量进一步恶化。张美阳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们的课一般来说都是大课,有一百多人的,也有四五十人的,导师带的小课确实很少。

“有的老师一年甚至能带十几个硕士,加起来就有几十个,都够组成一个大班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外张鸣和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都谈到,江浙一带的某所国内著名大学,每年理科专业的研究生都招不满,为了用满教育部分配的名额,就强制各文科专业多招一些。“因为如果你用不满,第二年名额就会缩减,这样你在教育部的整体评价体系中就会受到影响。”张鸣解释说。

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张鸣说,目前硕士的培养,也还是不停地在给他们上课,灌输知识,但老师们很少有人能够把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讲出不同的新意来。于是,很多学生重复听着自己本科时已经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那些早已熟悉的调侃。对于这种现象,张鸣形象地说道:“你以为老师都有2桶不同的水,给本科生浇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华东师大的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则把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干脆戏称为“学士后”教育。

王仰麟也指出,真正学术型的研究生,应当是小班,越小越好。比较理想的培养方式,应当是导师能够和学生在一个课题组里。“因为很多东西不是讲课能够讲出来的,必须通过言传身教。”他说。

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真正的研究生教育,而又不愿放弃扩招带来的好处,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充满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变成批量化、模式化的大机器生产,把压力传递给研究生本人。

考研向高考看齐?

今年8月,教育部突然宣布,将对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部分学科门类初试科目进行改革试点,即把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三个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基础两科合并为专业基础综合。合并之后,专业基础综合科目满分为300分,政治理论、外国语科目的满分仍各为100分。教育部表示,此后这项改革还将在其他学科门类稳步推进。

据许纪霖介绍,题型大概分为选择、改错和史料分析等。其中,大部分为客观题,并且有标准答案。他对此感到大为失望:“这跟高考没有什么区别啊。”许纪霖认为,研究生选拔考试应当更加注重学生主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进一步把这称之为,用一种制度化的方式,使得考研更加像高考,鼓励想考研的同学都要去背。“我们真正希望同学们具有的创造力,根本找不到。如果推广开来,我觉得是对于中国人才培养的毁灭性打击。”许纪霖说。

实际上,教育部之所以进行此次改革,是希望把过去的一个程序变成现在的两个程序。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中就曾设想: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第一阶段国家统考和第二阶段招生单位自主组织的专业科目考试。第一阶段考试合格后,即取得第二阶段考试的资格。

但是,劳凯声对于三学科统一命题的最终效果持保留态度,因为研究生招生目前仍是以笔试成绩提档,这将会使绝大多数竞争者在第一轮即遭遇淘汰,理想的人才根本到不了第二轮。“毕竟,一张卷子很难客观有效地区分一个学生是否适合做研究。所以,不管是教育部统一命题,还是学校自主命题,一张试卷都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

“通过考试招人,导致我们真正想招的进不来。那些不太好的学校来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是考分很高,但基本没有看过什么专业书籍。最后弄得不得已,我们还是要费很大劲去偏向自己的学生。说实在的,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不是我们想这么做的。”张鸣无奈地说。

而许纪霖也还有着另外一种担心。他指出,如此改革,研究生考试的命题权将掌握在国家考试中心手中。随之,各种教材、辅导书都将由其垄断。从而可能产生像国家英语4、6级考试一样的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针对人们对2年制硕士生制度的种种抱怨,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近日表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应用型硕士,对他们做应用型专业化的培养;另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作为读博士的一个前期阶段。清华大学将逐渐改变对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将在今后5到10年间减少研究型的硕士招生,把硕士学位变成一个过渡学位。

刊载于《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的文章《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及其改革》,也谈及了这一点。文章说,尽管社会有关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全国统招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高达8 :1,而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准确,仍在沿用学术型学位教育的“套路”和标准举办专业学位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介绍说,在美国、加拿大的高校,单纯2年制的硕士数量是很多的,一般都是应用性的学科。2年读完后,如果你想继续读博士,你认为自己是研究型的人才,就需要做学术论文。如果不准备读下去,要工作了,只写一份实习报告就行。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刀切,并不区分应用型和研究型的硕士培养,将原来三年的研究型硕士培养,压缩成两年,结果学生压力大,而培养出的人,看来既不适应研究型,也不适应应用型。”他总结道。

“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大批的应用型硕士。比如我所在的历史系,培养出的硕士生,现在大量是在做应用型的工作,媒体、公务员、行政人员……所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按我的看法,是以专业知识为中心,学到一个比较好的知识背景,比较广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应用性的工作。但是我觉得,恐怕学校里许多老师并不这样看,他们更重视培养研究型的研究生。”

张鸣也认为,目前的学校的环境恐怕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硕士。因为,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并未与市场相结合,学的东西无法与市场接轨。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硕士,既无法搞学术,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

“在这里,我想区别一个概念: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并非不要创造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也不等同于职业培训。它对人的创造力是有要求的,这里不仅是说知识的创造力,而且是能力的创造力,应用型人才,也不是靠应试教育能培养出来的。”许纪霖说。

猜你喜欢
研究型硕士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唐维泽、段立作品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