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能否救赎斯蒂芬·金

2006-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2期
关键词:肖申克人民文学出版社斯蒂芬

康 慨 刘 芳

美国的第一畅销书小说家斯蒂芬·金的作品,却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长期水土不服

12年前,大明星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越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美国上映,但票房平平,连3000万美元都未突破。它虽获当年7项奥斯卡奖提名,却在颁奖礼上大败给《阿甘正传》,颗粒无收。

可随后发行的该片录像带,却因影迷的口碑效应,迅速成为全美出租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在IMDB网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数据库的电影资料网站)的影迷评分表上,《肖申克的救赎》以9.0的高分排名第二,仅次于1972年的《教父》首部,是40年来各电影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很快,《肖申克的救赎》同样大受中国影迷的喜爱。

此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一部短篇小说,原题《丽塔·海沃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收于金的小说集《不同的季节》,是其中讲述春天的首篇。电影长达142分钟,但小说译成汉字,也就六七万字。

《不同的季节》去年曾以《四季奇谭》为名出版过繁体中文版,内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引进了同一译本,但简体中文版的书名直接用了营销目的更为明确的《肖申克的救赎》。

人民文学出版社宣传负责人孙顺临透露,此次《肖申克的救赎》首印数为两万册。相较以往斯蒂芬·金小说的中文版而言,这已是一个极高的数字。

在美国,金每一本小说上市后,几乎都会立刻成为畅销书榜的冠军。可在过去10年间,许多金的小说被译成中文出版之后,还没有哪本能够在书市上掀起哪怕小小的波谰。

美国的头牌畅销书作家到了中国,明显受到冷遇。

孙顺临觉得主要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读者可能对特异功能、神怪这种事比较抵触。”

金的小说作品,以长达七卷本、历时22年才出齐的《黑暗塔》为代表,集通灵、科幻、宗教甚至神怪文学的特征于一身;他1973年出版的处女作《卡丽》,讲的也是一个有特异功能的女中学生以心灵感应杀人复仇的故事。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被奉为史上最恐怖影片的《闪灵》,也是以通灵中年作家为主角,故事中的酒店等同样具有恐怖的超自然力量。

这类题材在西方自有相应的文化甚至社会心理背景,读者没有接受上的障碍。但中国读者不然。

水土不服的现象不独发生在以心理恐怖见长的斯蒂芬·金身上,事实上,目前英美很多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中国书市的境遇都不好,比如以法律惊悚小说见长的约翰·格里沙姆,以科幻题材闻名的迈克尔·克莱顿,专写军事题材的汤姆·克兰西,以及被誉为伊恩·弗莱明之后最伟大间谍小说大师的约翰·勒卡雷等。

一些评论家认为,文化上的隔阂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社会心理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也不可忽略。比如,法律程序不同,中国百姓参与法律事务的程度也有限,这些背景肯定妨碍了格里沙姆以律师和陪审员为主人公的小说在中国流行。

但更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目前的中国读者更愿意进行快餐式的阅读。也因此,情节简单,结构单纯的“韩流”小说轻而易举地在中国打开了市场。

北京一家书业媒体的资深记者告诉本刊,如果没有外力推动,大部分当代的英美畅销小说,在中国都难做成畅销书。他以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指出,如果不是两年来好莱坞对同名改编电影持久的宣传造势,加上涉及宗教问题的持续争论,以及关于作者是否抄袭的法庭讼案共同造就的波及全球的媒体效应,丹·布朗在中国的销量“不会比斯蒂芬·金好到哪里去。”

国内许多出版社早已认识到斯蒂芬·金是一座大金矿,只是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肖申克的救赎》的营销策略,显然想依托同名电影在中国影迷中的口碑效应,重新包装和推销斯蒂芬·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已于近期开始陆续出版《黑暗塔》系列,因此《肖申克的救赎》还肩负着打开市场,提高斯蒂芬·金在中国接受度的使命。

猜你喜欢
肖申克人民文学出版社斯蒂芬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爱是什么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命悬一线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