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束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2006-04-29 03:24孟有儒李万苍王多成李文明
植物保护 2006年3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孟有儒 李万苍 王多成 李文明

摘要玉米黑束病是苗期根部侵染,系统性发生的病害。由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传播。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采取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清除病株根、茎残体等保健栽培措施可取得持续地防治效果。

关键词玉米黑束病;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 435.131

Harris于1936年曾进行过玉米黑束病(AcFe—moniumstrictum W.Gams.)研究L),后来印度、埃及、加纳、意大利、澳大利亚、南斯拉夫等国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由于对玉米危害不大,至今国内外对该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未见有系统研究的报道。1972年山东惠民地区发生过玉米黑束病,唐文华描述了发病症状和病原菌特点。1984年我国从南斯拉夫泽盟玉米研究所引进玉米单交种SC704和自交系773、717(南引品种)在甘肃临泽、新疆墨玉等县种植,造成严重发病和产量损失。近20年后重返田间调查研究时发现,该病害发病地域不断扩大,陇海铁路沿线的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及北京、东北地区等省市都有发生,而且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有的田块发病率高达20%以上,据试验测定,抗、感病品种病株平均单株产量损失率达66.0%,耐病品种达14.67%,已对我国玉米生产构成新的威胁。所以,研究玉米黑束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1材料与方法

1.1病害发生初侵染

1.1.1种子带菌

供试种子为Sc704、773、717、户单1号、中单2号、Mol7、黄早四各300粒,经无菌水冲洗3次后分别用保湿滤纸法进行分离,并计算其种子带菌率。在上述品种发病株上采收的种子,经0.1%升汞表面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播种于旱作水稻茬土壤上,以未发病植株上采收的种子播种做对照,乳熟期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取773、黄早四种子各40粒,经自来水冲洗后在25℃温水中浸泡24 h,在无菌条件下剥取种胚,接于培养皿PDA上,置于28℃下培养3 d后观察种胚带菌情况。

1.1.2土壤带菌

从前茬玉米发病田10~20 cm处取土,采用《植病研究方法》描述的方法进行分离。

1.1.3病株根、茎组织带菌

发病株根、茎组织采样后在室内常温下保存150d以上,经表面冲洗常规消毒后采用保湿滤纸法分离。

所有分离物单孢纯化后,在田间用Sc704做致病性测定,菌麦粒法接菌(麦粒煮沸20 min后装瓶灭菌,接菌后在28℃下培养7 d)30株,株行距40cmX60cm,每穴播种子2粒,接菌麦粒2g,覆土压实,以不接菌做对照,出苗后每穴保苗1株,常规管理。

1.2病害发生的再侵染

玉米生长喇叭口期、孕穗期分别用菌悬液(58.6X106个/mL)叶面喷洒、灌心和茎秆注射接菌,叶面喷洒以不滴水珠为宜,灌心每株菌悬液30mL,茎秆注射10mL,以无菌水处理做对照,乳熟期剖茎调查发病率。

1.3耕作措施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试验地选择蚕豆茬,供试品种Sc704,株行距40cm×60 cm,菌麦粒接菌,每处理30株,重复2次,乳熟期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3.1浇水次数

头水从玉米10叶期开始,生长期各浇水15次、10次、5次。

1.3.2播种期

分别于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播种。

1.3.3地膜覆盖

播种后覆膜,玉米出苗顶土时破膜放苗,以不覆膜做对照。

1.3.4施肥

1 hm2分别基施磷酸二铵(含P6O546%)675kg、450kg、225kg;氯化钾(含K2092%)75kg、150kg;尿素(含氮46%)675 Lg、525 kg、375 kg,其中尿素100 kg做基肥,其余均分两次追施;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225kg+450kg+75kg)混合施肥,以不施肥做对照。

2结果与分析

2.1种子带菌测定

南引自交系773、717和单交种Sc704分离带菌率分别为4.7%、3.3%和2.7%;当地种植的杂交种户单1号、中单2号带菌率分别为13.0%和5.2%;自交系Mol7、黄早四带菌率分别为11.0%和7.o%。除种子表皮带菌外,胚部也能带菌,但带菌率较低,在测试的40粒种子中,只有3粒胚部长出病原菌,占7.5%。

从发病植株收获的种子播种后,感病品种773、717、Sc704叶片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提高60.9%、28.9%、34.9%和0.2、22.6、9.0;髓部分别提高96.4%、96.9%、93.8%和60.7、19.9、25.4;耐病品种Mol7、黄早四叶片和髓部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同样高于对照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叶片分别提高9.7%、13.2%和8.1、2.4,髓部提高64.8%、75.7%和12.0、38.5;抗病品种户单1号、高抗品种中单2号对照无发病。病株上收获的种子播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感病品种、耐病品种显著的低。说明种子带菌特别是病株上产生的种子是田间引起发病的原因之一,而发病程度与品种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表1)。

2.2土壤、病株根、茎组织带菌测定

土壤、发病株根、茎组织,经3次重复分离均能分离到具致病力的病原菌,经菌麦粒接菌发病率分别为43.5%、58.1%、41.9%,较对照分别提高31,0%、11.0%、6.3%。所以带病根、茎残体遗留田间不但是引起翌年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土壤病原菌积累的主要根源。

2.3叶面喷洒、灌心和茎秆注射接菌

玉米生长喇叭口期、孕穗期分别用菌悬液叶面喷洒、灌心和茎秆注射接菌均不发病,而且播前种子、病残体接菌处理,田间植株表现症状时间非常整齐,说明该病害田间无再侵染,主要以苗期根部侵染,属系统性发生的病害。

2.4耕作措施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2.4.1浇水次数

浇水次数的多少能引起病害发生程度的变化。生长季节浇15次水较10次水的发病率提高24.9%,病情指数提高9.9;只浇5次水的较浇10次水的发病率提高68.2%,病情指数提高4.4。田间调查,凡潮湿积水、土壤干旱或盐碱地,植株生长势弱发病严重,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也与病原菌在高湿条件下菌丝体生长量和产孢量大的生理特性相

吻合。

2.4.2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显著地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和发病程度。发病率较对照提高23.7%,病情指数提高14.7。主要是覆膜后能提高地温1℃左右,有利于病原菌苗期根部侵染扩展。

2.4.3肥料

施肥水平与病害发生关系十分密切。氮肥用量过大,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增加趋势,1 hm2施尿素675 kg、发病率较对照提高10.0%,病情指数增加11.8,而施尿素525 kg、375 kg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7%、25.3%和3.7、10.2;施磷酸二铵225 kg、450kg、675 kg,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25.8%、25.6%、25.6%和8.25、10.25、10.30;施氯化钾75 kg和150 kg,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25.5%、20.4%和8.9、7.0;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375kg+225kg+75kg)混合施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25.4%和8.8;与单施磷酸二铵225 kg和氯化钾75 kg的结果相近(表2)。

2.4.4播种期

经3批时间播种,两年田间试验,插种期与病害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3结论与讨论

3.1病害发生与耕作措施关系密切

经多年的调查研究,证明玉米黑束病是由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传播,幼苗根部侵染,系统发生的病害。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耕作措施与病害发生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地膜覆盖、偏施氮肥、过量灌溉引起田间积水、或土壤干旱、盐碱严重,植株长势弱,都能加重病害发生。

3.2合理利用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玉米黑束病在玉米乳熟期表现症状,田间早期很难诊断,产量损失很大,又有严重发展趋势。种植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或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能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1984年甘肃临泽县玉米黑束病严重发生时,采取以中单2号为主,户单1号和丰单1号为搭配品种,淘汰感病的Sc704、773、717等品种(系)的防治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病害的蔓延。唐文华曾用40份品种(系)进行对玉米黑束病抗病性鉴定,都属免疫和抗病类型‘”。侯保荣等曾在20世纪80年代用52个玉米品种和31个亲本进行抗病性调查,其中陕单8410、中系012/02等为免疫类型,中单2号、唐玉1号等15个品种(系)为高抗类型,Sc704、石单021、高单3号等品种(系)属高感类型。作者通过土壤接菌鉴定和田间抗病性调查,从72份玉米品种(系)中筛选出苏玉1号、酒单2号、获白等12份免疫材料,中单2号、沈单10号、豫玉22、丹玉13、E28等23份高抗病材料,农大108、郑单958等17份抗病材料和M017、黄早四2份耐病材料(另文发表),说明玉米黑束病是受品种抗病性制约比较明显的病害,而且目前推广和应用的品种(系)抗玉米黑束病差异又比较显著,有望通过抗病性调查或鉴定为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提供高产、抗病的品种(系)。

3.3防治对策建议

玉米黑束病要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保健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生态控制措施进行防治,以实现玉米黑束病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在品种推广上应以当地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轻病区应着力推广抗病品种,对重病区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同时,应辅以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等农业保健措施,提高防病效果。

(1)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且能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目前抗病的杂交种有中单2号、户单1号、丰单1号、郑单958、沈单16、沈单10号、陕单8410、酒单2号、豫玉22、丹育13等。

(2)合理施肥,促进玉米生长,提高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程度。据试验1 hm2单施磷酸二铵22~450kg、钾肥75kg或氮、磷、钾配合施肥,发病率均能控制在2.7%~3.1%和病情指数0.9—4.5之间。但从玉米吸收利用肥料特性、促进玉米增产和提高综合抗逆能力考虑,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375kgd-225kg+75kg)/hm2配合施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合理灌溉,防止田间积水和土壤干旱,促进植株生长。

(4)田间出现病株,尤其是制种田母本发病,务必带根拔除并带到田外销毁,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和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关于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及防治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