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2006-04-29 00:44齐永霞丁克坚陈方新
植物保护 2006年3期

齐永霞 丁克坚 陈方新 陈 莉

摘要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率;千粒重

中图分类号S 435.121

小麦纹枯病(Rhizoctomia cerealis)是一种重要的上传真菌病害,几乎遍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早在1934年国外即有报道。1973年,我国也发现此病的危害。目前,该病在国内十几个省市不同程度发生和危害,其中尤以江淮麦区为重。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和肥水条件的改变,病害逐渐加重,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较大威胁。本文研究了不同供试品种的小麦纹枯病府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小麦品种

半冬性品种:皖麦19、温麦4号、皖麦30;冬性品种:扬麦158、豫麦18、豫麦21。

1.2栽培管理与田间设计

半冬性小麦品种播期为10月15日,播量为8kg/667mz;冬性品种播期为10月25日,播量为10kg/667mz;造墒条播,墒宽2.5~3.0 m,行距18cm,播种深度3~5 cm。每个品种种植面积72m2(面积为小区净面积,其中高菌量区、低菌量区和不接菌区各为24m2),墒沟25 cm。

1.3供试菌株与接种方法

小麦纹枯病菌株为JR54菌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经玉米砂培养基扩大繁殖后,取出培养物搓细,均匀拌和过筛的细土,麦种播下后按每667m215 kg细土拌和物,撒于种间后覆土。高菌量区按培养物:细土=1:20,低菌量区按培养物:细土=1:50配制施用。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分别于小麦孕穗期、扬花灌浆期二次随机分段抽样调查。记载病株率和剥查严重度。严重度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茎秆基部叶鞘有明显病斑(未侵入茎秆内部);

2级:茎秆发病,病斑绕茎围1/4以下;

3级:茎秆发病,病斑绕茎围1/4~1/2;

4级:茎秆发病,病斑绕茎围1/2~3/4;

5级:茎秆发病,病斑绕茎围3/4以上;

6级:病株提前枯死,形成枯白穗。

1.5产量损失调查

各品种在高接菌区、低接菌区和不接菌区分别取3个样点,每个样点1m2,收割前每一样点均分散随机调查200株茎蘖的病情,每一样点单收、挂牌编号,以样点为单位分别脱粒扬清称重,计算每样点产量,并分别测其千粒重。

2结果与分析

2.1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

供试品种的最终病情调查及室内考种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1、表2)。为了便于计算产量损失率,并将产量损失率与小麦纹枯病病情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相结合,对小麦纹枯病的最终病情和产量损失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最终病情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表3),由此可认为该预测模型符合率较高。

2.2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

千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试验结果(表4)可以看出,供试品种的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为进一步明确千粒重与病情指数的关系,通过将供试品种的千粒重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和建立回归方程(表5),可知各品种的千粒重(y)与病情指数(x)之间相关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

2.3病情指数与千粒重损失率的关系

对供试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为了明确病情指数与千粒重损失率的关系,作者建立了病情指数与千粒重损失率关系模型(表6)。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不显著,可初步认为该预测模型符合程度较好。

3讨论

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基本要素。国内外众多报道认为,小麦纹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程度与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发病级别以及小麦品种密切相关。一般发病愈早,造成的产量损失愈大;在茎秆病症相同的情况下,发病叶鞘位和发病茎节位愈高,产量损失愈大;随着病级的提高,减产幅度增大,千粒重降低。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产量损失率和千粒重损失率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而千粒重则相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结论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