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也要一层层踏实干起,当宏图变成空想,空中楼阁自然独木难撑。民营企业家们在机遇与良机面前,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与思考。就像宋如华留下的思考一样。据说当年宋如华抽身而去,是那样的突然而又神秘,置那些亲手缔造的华丽概念于不顾。如今回味,情非得已,谁忍心将一手养大的“孩子”拱手相送。在这个故事后面,以许是一个典型的“大跃进”挫折。
托普和宋如华曾是当年IT圈的热门话题,宋如华苦心打造的“托普系”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以及120余家控股子公司,号称总资产超过百亿元。自从重组川长征为托普软件后,宋如华开始大玩“空手道”,托普软件号称国内软件第一股,其主营业务从电脑到软件,从房地产到软件园,再到教育以及手机,宋打着软件旗号,不断生产一些华丽概念,通过资本运作包装业绩,不断在资本市场作秀。2004年,连续三年荣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宋如华和他的托普系终于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了,托普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诉讼缠身,在4个月间就出现了12次重大诉讼,负债累累,违规担保高达9.5亿元,为避监管局的调查,宋如华也只有逃往异国他乡称病不归了。
脱身而去的宋如华身后,是跨越10省12城市的12家银行间的巨额债权债务——仅上市公司*ST托普,通过信用担保以及用一个银行的贷款存入另一家银行实现新的贷款等多种方式,骗取贷款就高达22亿多元,还违规为关联企业担保累计金额21亿多元;如果再加上前托普系的另一个上市公司炎黄在线,其规模还要放大不少。
宋如华曾是托普集团董事局主席和创始人之一,他曾被授予多项荣誉,包括中国IT界“十大风云人物”、2000年“中国软件行业最杰出青年”。2000至2002年连续入选福布斯杂志中国富豪前100名。1983年宋如华毕业后留在母校当了7年教师。1992年宋和另外两个青年教师拿着5000元创办了托普。最初宋如华也是从做IT产品的贸易代理开始的。一年后,一次偶然机会他接下了32万元的显示屏生意成了托普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里程碑,显示屏市场的开拓让托普掘到“第一桶金”。1994年其借“金税工程”之机进入了软件行业。此时,宋如华开始真正体会到软件的威力。当时成都金牛区税务局局长想从托普买几台电脑,在安装的时候,托普人偶然在桌子上看到了一份文件,是省税务局转发的,里面提到了“金税工程”。宋如华等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开始抓住了进入软件帝国的幸运机会。
1996年,事业一度陷入低谷的托普开始转变战略,在全国建起27个软件园,被称为中国IT业最大“地主”。这一战略使得此后的托普集团受益匪浅,以至于在2001年5月的托普集团上海中心工作会议上,宋如华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要加速基地建设,用投资换市场,用贡献换资源。要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建设100个这样的基地,真正形成规模效益。每一个园区一年至少有5000万以上的业务量,那100个基地加起来就是50个亿。
1998年,无法进行IPO的托普集团成功借壳川长征,并在两年的调整改造后恢复了公司的再融资功能。在不断的质疑中,托普集团近乎顽强地逆流而上,不断“放卫星”:2000年5月,已改名为“托普软件”的川长征增发成功,一举融资9.5亿元。虽然后来托普集团又买壳了改名为“炎黄在线”的金狮股份,并在香港发行了H股“托普科技”。
最受业界不解的是两个“大卫星”:传媒梦想与五千工程师。宋如华先在控股《商务早报》和《蜀报》,打造“传媒帝国”受挫;一直到2002年托普十周年庆典前,托普集团打出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的惊人之举,受到业界的一片质疑声。媒体齐声发难,银行捂紧口袋,缺少实业支持的托普陷于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2004年4月,宋如华在完成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抽身”动作后,以治病的名义去了美国,从国内公众视线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