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忠
社会是学生最熟悉却又最易被忽略的写作土壤。虽然他们受到社会的全球化、市场化、功利化的影响。但似乎对周边的一切却又很漠视,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圈子十分狭窄,既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又缺乏对社会的深入思考,所以笔下只有陈旧的题材、苍白的思想、庸俗的感情和概念化的语言,总之学生处于“失语”的尴尬里,就应该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更多关注,尤其是对周围潜滋暗长的各种社会现象葆有一颗善感的心灵。这样才会写出新意,写出个性,写出动人的社会风采;也才会讴歌崇高与伟大,鞭笞卑贱与邪恶。总之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对社会进行梳理、审视与思考。
一、感悟生存
这是个和平的时代,在发展的大潮流下,社会正开足马力向前奔跑。这是个富庶的时代,人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生活更美好。面对生存,我们会有更多感动与思考;面对变化迅速的社会,反观人类的生存境遇会发现有着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
l、社会广角镜:
①2005年9月农民工王斌余因父亲腿被砸断急需用钱,便找老板多次讨要工钱,未果。此后他找劳动部门,找法院,都无济于事。走投无路的王斌余又折回包工头家讨薪,被骂成“像条狗”,遭到拳打脚踢。极度绝望和愤怒之下,他连杀4人,重伤1人。
②江苏盱眙农民张浩林在南京鼓楼广场献血车前要求无偿献血,一位女工作人员看到农民打扮的张浩林,竟拒绝了这位农民无偿献血的要求。理由是“只有南京户口的人才能献血”。
③长年在新疆承包建筑工程的一对夫妇,把正在小学读书的儿子托付给一位当老师的朋友,报酬是每月300元。孩子刚离开父母时非常听话,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不到两个月就像是完全换了一个人,不但不学习,而且经常和别的孩子打架,喜欢在小哥们中当“老大”。看管他的教师却喟叹:“孩子又不是亲生的,管得轻不起作用,管得严又怕得罪他父母,‘留守儿童真难带。”
④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调查指出:青壮年劳力走出家门,到城市里打工挣钱,一个家就全扔给了妻子们。而这些“留守女”们需要赡老养小,操持家务,耕作农田,饲喂家禽,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前不久,镇原县对全县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75%的妇女患有腰肌劳损病,而这些患者中,有90%是“留守女”。
现象剖析:农民工目前是在经济和社会双重作用下的弱势群体,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伤病得不到医治,工资无故扣发等司空见惯,违犯《合同法》与民工签订无效合同欺骗民工的现象普遍存在,“打工族”子女教育受到影响,部分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侵犯,农村“留守女”境遇悲惨,农民工备受城市的歧视。
这与不合理的农民工制度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农民工没有自己的组织资源,因而没有能够参与市场博弈的平等社会地位。说白了,农民工利益受损,正是这种政治权利缺失的反映。我们社会结构发育的不健全,包“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制度,都必须深刻反思,尽快改革。
2、经典展示厅:
①就在我转身要走时,一对父子的孱弱身影打着我的目光。我的目光趔趄着。那孩子七八岁,衣着单薄,一件红黑相间的小棉袄吊在上身,裤子坠下来裤脚淹没了他的鞋子;而三十多点的父亲背着一只硕大的塑料袋。走过我们身边时,就像一座会动的山。我知道他们是不容易的,即使能走到这儿,走到我们这座繁华无比的城市,是经历了多少艰难啊。
……他们仍旧在我面前踽踽着,风像冰刀子一样飞割着他们无任何防护的脖子。父亲对儿子说着土话,那土话的大意我明白:儿子,你爸带你出来就是想找活挣点钱,田,都扔给你娘了。儿子,你将来要好好读书,像城里人一样活着。父亲抓着儿子的小手,然后朝城市的东边走去。阳光隐隐地射向了天空。(节选自:樵夫《找活》)
对父子的勾勒着重在他们的贫穷与艰难,大塑料袋像“一座会动的山”;而他们朴素的愿望只是希望着后代的生活更美好,朴素的语言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那阳光似乎暗示着他们未来生活的美好,也暗藏了作者的希望。
②不是老总,我只是民工/我像蝼蚁生活,没有人关心/我不是富翁,我只是民工/在夜里吼支歌,幻想扮英雄/我没有政治家们的野心/也没有商业家们的贪心/我只想讨回拖欠的月薪/至少还能买米三斤/想投诉却找不到路径/想自杀还要被判三年徒刑/打得我遍体鳞伤牙齿掉光/才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训/从乡下到城里为糊口而努力/想不到社会主义也有人蛮不讲理/虽然我穷过你但我们是平等的/亏你还受过教育习惯狗眼看人低,没天理/我不是男佣,我只是民工/但现实的压迫,让穷人伤心/我不是孬种,我只是民工/我能干体力活,劳动最光荣/我只是民工(歌曲《我只是民工》)
模仿歌曲《我不是黄蓉》,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民工的辛酸:无人关心,只能在夜里歌唱,工资拖欠,经常挨打。心中虽有许多朴素的愿望,却只是空中楼阁。以歌曲的形式来展现更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③鞠广大低着头,看着自己的鞋子自己的脚步。影子和鞋在一起,影子和脚步在一起,影子和地上的沙石在一起,影子在沙石上的滚动犹如一只球在工地上滚动。这时,鞠广大发现自己仿佛一只滚动在工地上的球,眼睛突然瞪大:他就是一只滚动在沙石上的球,工头踢他,工长踢他,儿子踢他,日子和李节踢他,灾难和祸事也要踢他,一只球马上就要滚出工地,这就是他鞠广大的命运!(节选自孙惠芬《民工》)
由球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比直接的比喻有韵味得多。球被踢,自己也被踢,踢在他命运里的是各种压力与苦难。他必须在这些压力和苦难里寻求生存,这就是民工的处境。
3、思维发散:
①民工以顽强的毅力在城市的夹缝中生存着,他们是最有韧性的群体。尽管他们总是遭遇不公正的待遇,饱受社会的歧视,但他们不是更多的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努力在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为了适应工种和当地的条件,还不断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韧性的另一面则是刚性,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权益奔走呼号,渐渐学会了用法律去捍卫自己的尊严,思维更为开阔,思想更为开放,为着追求自由不懈奋斗。
②他们对子女的挚爱和对故土的眷恋又让艰苦的生活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为了生活过得更好只好离开家庭,到处漂泊,朴素的愿望只是为了整个家庭生活更为美好,是对自身生活处境的改善,或者只是为了子女的将来。
③城市居民表面的得体反衬出人格的卑下。城市部分民众对民工的歧视,反映了人们头脑中深层的等级观念和自私自利的人格。
④工厂老板利欲熏心。利益在他们的人格天平里占有了太多的分量,为着自己的利益却肆无忌惮地损害他人的利益,肆意盘
剥工人。所以我们更需要呼唤对此进行社会道德的谴责、社会法律的制裁、社会群体的监督,还社会以公正。
(二)人在旅途
l、经典展示厅:
①踏着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呦,我已厌倦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故乡的云》)
归乡的路为何如此漫长,因为外出闯荡却仅存空空的行囊;但人的心又只有故乡可以依恋,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那是最后的家园,漂泊的创伤只能在对故乡的思念中得到抚慰。这里展示的是矛盾复杂的心理:想停止流浪又不得不流浪。
②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青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弄,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江南市肆和乡野里有众多生生不灭的流浪的灵魂。我们伤感地承认,在江南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这种悲剧是因了二胡那注定属于流浪的本性,还是因了那太多的流浪灵魂的挥洒?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忍、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二胡的流浪是阿炳的流浪,是艺术家的流浪,在流浪中磨砺自己的意志,锤炼自己的思想,并引导人走向流浪的另一层意蕴:流浪是一种忍耐和坚忍、奋进和抗争。
③待到沉重的国门轰然开启的时候,你已过而立之年。漂泊的青苗终于抽穗。于是,你泪别妻儿,毅然上路。所乘的不是玄奘的白马,也不是俄国旅行家的帆船,而是一只银色铁鸟,扶摇翻飞一昼便到了梦中的岛国。现代人的漂泊竟是如此简单!(摘自《漂泊》,载《读者杂志》)
漂泊海外更能让人体验出家园对个人的意义,没能漂泊时很迫切地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一旦漂泊出去之后,又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2、思维发散:
新世纪里人们似乎都在漂泊,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归属,追寻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一次次挣脱家园,不断地逃离家园,等到真正逃出之后又念念不忘着自己的家园。“追寻——逃离——眷念”的过程中乡情是主体,逃离是过程,归来却是必然的结局。这就是新时期的悖论。
①家园意识:家园才是我们的归宿。家园是最温暖的港湾,它引起人无限温情的怀想。漂泊既是身体的漂泊、也是精神的漂泊;家园不仅指真正的乡土,更指精神的家园,它是我们思想的皈依、灵魂的住所,是常处于苦闷之中希望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之人的必然寄托。
②苦闷心理:漂泊者无所皈依,不知何处是归程,希望寻求自己的归属;或许是一种伟大的寂寞,行走在自己的思想沃土上,奋然前行;或许是思想的逃离,逃离是为了有所发现,有所成长,更是因为有所追求。或者是不与世沉浮的高洁追求,是反叛庸俗的果敢行为。
③精神追求:追求是人类永不能消解的另一种生活的姿态,以忍耐与坚忍、奋进和抗争为主要内涵。
但或许又是这样:漂泊者在超越围城时却又进入了另一个大的围城;但是并不等于因为害怕进入另一围城就不愿超越这一围城,因为这围城毕竟要比以前的围城更大,所以也比以前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而人类的发展正是有这些漂泊者的存在,才让人们观念得到更大的解放。
(三)苦难命运
l、经典展示厅:
①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史铁生《我与地坛》)
遭遇了巨大挫折的史铁生,在地坛里展开了自己对生命的思索,衰败并不荒芜的地坛、伟大的母爱、地坛里其他人的执著追求都给他以生命的动力。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从而超越了苦难,获得了生命的自由。
②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摘自周国平《面对苦难》)
苦难与幸福是孪生姊妹,因为他们都给灵魂以震撼,也因为灵魂被震撼而具有了某种精神价值。而苦难更让我们获得看清人生世相的可能。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将命运问题放置在恢弘的宇宙里,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里,故而一切个体生命就变得渺小了,一切不顺心、一切坎坷的遭遇也变得更为渺小了,从而缩小了不幸。
2、思维发散:
在遭遇生命的苦难时,是悲观的沉沦,还是积极的进取,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生存的环境视为不如意的,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