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兮
太行区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中枢。在1942年5月反扫荡中,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何云等46位同志壮烈殉国,是我国新闻发展史上最沉痛、最悲壮的一页。
华北《新华日报》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创刊于1939年元旦。它是华北敌后的战旗,坚持华北抗战的向导,也是华北敌后最大的铅印报纸,发行于晋冀鲁豫等地。
在战争环境中,报社经常跟随八路军总部迁移。1942年时,编辑部、经理部和印刷厂驻在辽县(今左权)东山岭南和山庄一带,发行部驻在麻田。当时我在报社发行部任发行科长。5月23日下午,发行部召开大会,部长史育才说:“周边的敌人已经出动,又来扫荡,而且来势很猛,报社通知我们立即空室清野,准备反扫荡。”他同时还宣布,让我带上几名发行员和交通员,迅速赶到编辑部驻地,跟随他们转移,发行战时出版的报纸。会后,我和张建文等七人便轻装出发,傍晚到达山庄村。
晚上,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同志与我谈话,交代任务。她说:“敌人此次扫荡,调动了3万多兵力,疯狂地向我驻地奔袭而来,战况很紧。大报不能出了,改出战时小型报纸.根据情况随时编印,由你们负责发行。这个任务{艮艰巨,有信心和办法吗?”我说:“我们熟悉太行区的交通线路和秘密网点,不管转移到什么地方,交通员都会找到交通点、站,保证能发行出去。”她听了高兴地说:“那好,你就去找编委会秘书史纪言同志吧,今后和他联系,听从他的指挥。”随后我即和老史取得了联系。
两天来,情况日益紧张,白天发行战时小报,晚上参加工厂埋藏器材。25日,我们已经处在敌人包围之中,夜半随大队人马出发,向东翻山涉水,衔枚疾走,拂晓到达武安县绿渠村。正在吃早饭时,突然枪声四起,又遭敌人包围,我们在我军掩护下迅速向西北方向一个小山缺口处突围。这里没有路,从石山坡上翻滚而下,继续西行半天,又回到辽县,上了十字岭上。山高岭大,没有树林,只有石头和灌木。敌机飞来狂轰乱炸时,我们就躲在大石头边和灌木林里。
夕阳西下时,史纪言同志来找我说:“战况十分危急。总部‘十五号(总政治部罗瑞卿主任当时的代号)指示,小报也不出了,现在要立即化整为零,编为若干战斗小组,分散打游击。你们发行人员单编为一个战斗小组,由你负责,给你们一支步枪,两颗手榴弹,单独行动,迅速设法突出重围。”我们商量后确定向交口、圣水寺东南方向转移,那里是我们发行部的后方基地,有人有粮有水,比较安全。于是白天隐蔽起来,观察敌情,夜里转山头,抄小路转移。经过三夜两天,终于跳出敌人包围,到达圣水寺基地。此地山势雄壮,层峦叠嶂,登顶远眺,可以看到山下敌人由扫荡太北已开始转向太南了。
两天后回到麻田,噩耗接踵传来。报社社长、总编辑何云同志不幸殉国,管委会秘书主任兼总会计黄君珏同志壮烈牺牲,还有黄中坚;缪乙平、康吾、赵在青、乔秋远、董自托、高咏、杨叙九、朱省三等46位同志为国捐躯。一个报社遭受到如此惨重损失,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举国震惊,同人悲泣。报社、边区、延安以及重庆大后方,相继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印发专版,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邓拓同志在《哭何云》诗中以“云山远祭挥无泪,笔阵横开雪大仇”的诗句,喊出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声音
在46位烈士中,有三位女同志。一是黄君珏,二是电务员王健,三是医生韩瑞。她们隐蔽在庄子岭东南道士帽山崖洞内,后被敌人搜山发现,黄君珏从暗处举起手枪一连击倒两个敌人,子弹打尽,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口号,猛然二跃出洞,纵身跳下百丈深渊,壮烈牺牲。王健和韩瑞宁死不屈,被敌人吊起,死在燃起的柴草火焰中,惨不忍睹。她们被誉为女中“三杰”。
黄君珏原名黄维祏,湖南湘潭人,1912年出生于官宦家庭。她天资聪慧、思想锐敏,幼年即受进步思想影响,在政治上早熟。14岁投身革命,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带头从事救亡活动和党的地下工作,传递文件,搜集情报,掩护战友,积极为党工作。在革命实践中,她深深感到只有依靠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她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黄君珏同志天性豪爽,革命精神非常充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在白区工作时,为掩护一个战友,不惜自己身陷囹圄。在狱中,她凌霜不改翠,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坚持党的工作,帮助战友,和敌人进行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与其爱人王默磬同志一起北上抗日,参与创办华北《新华日报》。在工作中,她不辞劳苦,积极运筹,克服重重困难,保证报纸按时出版。太行山上烽火连天,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吃小米糠菜,住山村民房,她从不言苦。在孩子出生才3个月的时候,她又披甲上阵,面对凶残敌人,毫无惧色。正是因为有满腔的浩然正气和革命牺牲精神,才使她做出斩敌寇、跃深壑的壮举。
黄君珏同志很有才华,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高才生,富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在创办华北《新华日报》期间,她具体负责报纸出版发行和会计审计工作,运用经管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创建了一整套开源节流、严格审核、明确职责、保障出版的管理制度,培训了一批管理人才,为以后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在当年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是难能可贵的。她同时还写文章论述根据地的货币政策,和当时在太行山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秘书长孙文淑、太行区党委党校校长薛迅、太行三专署专员刘亚雄等一样,都是出类拔萃的巾帼英才,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女强人。可惜年仅30岁,正是才华横溢的时候,她却走了,像一颗划过夜空的灿烂流星,光照人间。“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是秋瑾女侠的诗句。黄君珏也和秋瑾一样,都是女中豪杰,中华民族的楷模,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将“热血”化为“碧涛”的誓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86年5月,太行新闻史学会和山西省新闻协会,为战争时期牺牲的新闻战士在麻田树立了纪念碑。当年中共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同志书写碑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陆定一同志书写“1942年5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永垂不朽”。黄君珏、王健、韩瑞的名字均铭刻在石碑上,流芳百世。在收集太行新闻史料中,许多老同志回忆战斗历史,写了不少诗文,歌颂黄君珏同志的英勇事迹。2001年还拍摄了《太行报坛壮歌》历史记录片,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放。
我与黄君珏同志在反扫荡前夕只有一次短暂的谈话,但印象很深。后来在整理太行新闻史料中,逐渐加深了解,愈加尊敬这位英雄女杰。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写了一首词《金缕曲》,歌颂女杰黄君珏,发表在武汉《心潮诗词》上。词为:
女杰黄君珏,已长眠,太行山上,耿光高洁。难忘当年五月泪,岭上同人浴血。气吞山岳,弹尽纵身跳峭壁,慨捐躯,无不齐悲咽。昂首问,何英烈!
英雄素有匡时略,叛豪门,投身革命,志坚如铁。一度曾陷囹圄,依旧忠于马列。“七七”后,征鞍心切。积虑殚精华北报,费经纶,开创千秋业。浩气在,星弥烨。
黄维宪同志是黄君珏的堂妹,在武汉工作,看到这首词后便给我写信,询问黄君珏遗子——黄继枯的现在住址,我即写信告知,她们取得联系,解决了亲属之间多年来联系不上的困境。我是1942年5月反扫荡中的幸存者,在垂暮之年,为烈士亲属搭桥,取得联系,深感欣慰。
黄君珏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但她慷慨壮烈、舍生取义的爱国革命者形象和胸襟,仍在深深地教育着我们。特咏七绝一首,以志敬意。
生为人杰死犹雄,沥血忠肝气若虹。
龙战连年酬壮志,娥眉风骨几人同。
2005年11月于北京
(责编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