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初探

2006-04-06 12:53蒋爱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杜宇赏梅红杏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题都体现出两个特点:一、切入角度比较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二、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由于答题不规范,学生容易漏掉一些要点,或对于诗歌本身往往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导致失分严重。本人在教学中归纳出古诗鉴赏答题三步骤,这三种步骤之间类似总分总的关系。下面就各种题型,逐一分析,仅供参考。

一、诗歌形象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总;

步骤二: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分;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总。

(一) 人物形象类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此词上片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下片“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不着痕迹地概括了同样的意思,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热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作者悲愤的根由和实质。“心在天山”,又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

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总说)。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说)。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再总说)。

例2: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答: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总说)。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说)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说)。

(二)景物形象类

1.景象类

例: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疏箔:用芦苇或竹片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故曰疏箔。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篇写楼上看雨,但是雨尚未到来,已有先声夺人之势。为了看雨,作者预先挂起楼上四面的“疏箔”,于是视野开阔,千山急雨,尽收眼底。“卧着”看雨,说明作者心态的疏放。

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总说)。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分说)。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再总说)。

2.物象类

例: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迥”字和“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写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不知”和“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总说)。“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分说)。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再总说)。

二、语言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该字的本义及此处的语境义;

步骤二:结合具体语句形象描述(突出该字);

步骤三:运用该字的好处或作用。

例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有何妙处?

解答:“闹”本是“热闹”,此处为“热烈”之意。红杏在枝头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从而可知春意浓烈。一个“闹”字将红杏人格化了,不仅形容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问:“海上生明月”一句中“生”字用得好,为什么?

解答:此处“生”是“升”、“升起”的意思。一个“升”字写出了一轮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三、表达技巧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总;

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中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分;

步骤三:运用该技巧有何作用——总。

例1: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解答:该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总说):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分说)。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或:该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总说):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分说)。通过今昔之感的不同,表现了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例2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问: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答:“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烘托手法:以“总无声”衬“啼杜宇”,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规律,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蒋爱红江苏省扬州市西湖中学)

猜你喜欢
杜宇赏梅红杏
丰园红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光荣的“逃婚新郎”
忆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昨天
无字遗书
清平乐·年年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