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智慧》是语文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议论文单元)的一篇文章,在这个单元里,编者选了《纪念白求恩》、《谈语言》、《最苦与最乐》、《懒惰的智慧》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文体组元”的编排思路。但笔者在教学《懒惰的智慧》过程中对编者选择这样的文章进入教材感到非常困惑,现提出质疑,就教于方家。
一、缘起:自打嘴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教学《懒惰的智慧》时,笔者兼初二某班的班主任,面对那群不善劳动也不大愿意劳动的城里学生,周会课上常常对他们的值日、劳动情况进行表扬、批评,“奖勤罚懒”,而且常常引用朱德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对母亲勤劳善良一生的赞颂怀念作证,证明勤劳的重要。好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正在唠叨之际,学生将信将疑,接下来却要他自己堂而皇之地跟着课文去证明一下懒惰的智慧,岂非自打嘴巴?还有,前面一课刚讲完《最苦与最乐》,提倡先苦后乐的儒家进取精神,人生似乎应勤,后一课却一变来个“倡懒”。就算对比阅读,似乎也不应拿“勤”来开涮,堂堂皇皇的“倡懒”。
二、《懒惰的智慧》一文诡辩多多
1.论题“偷梁换柱”
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配套教师用书在《课文说明——不同凡响的立意》中指出:本文的论点是“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当我们读完全文,却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往往是最令人满意、最优秀的。他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作者举这样的例子,不是为了证明优秀的服务员是勤于思考,善于工作的吗?何懒之有?少走半步路只不过是他熟练工作的一种结果罢了,与“懒”根本沾不上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懒惰”是这样定义的:不勤快、不爱工作、学习、动脑筋。不爱工作当得了优秀服务员吗?波弗莱·波特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阀门就可自动开关,就说他是懒汉,是懒惰激励了他的发明,也是强辞夺理。明白人一眼可看出,这正是汉弗莱·波特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成果,何懒之有?至于说:“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那简直是荒谬之极,优秀工人也肯定会一千个不答应。没有多余的动作不是懒,是勤于练习,勤于思考,积极熟习操作的结果,谁说这是懒出来的?综上所述,文章的观点应该是:勤劳出智慧。作者在这里其实是偷换概念,胡扯一气,对论题进行了“偷梁换柱”。
2.论证方法“胡搞蛮缠”
从上述例子可知,作者把最优秀工人没有一个多余动作这个勤奋练习、熟练操作的结果说成懒惰,是错误地把结果当作了原因:因为懒惰,才没有一个多余动作。在逻辑上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
在课文第二部分“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作者的逻辑也相当混乱。在信口雌黄定下“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基调之后,又说出了一句:“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寻找”一词不正说明了脑力劳动的艰辛付出吗?可见“懒汉”不懒。“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明显荒唐,牛顿划时代的发现是懒学习、懒思考、懒探索的结果吗?科学史上哪有这么回事?更荒谬的是作者在下面举例说明了所谓“懒汉”的劳动成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劳动付出之后,又再次回到“胡搞蛮缠”上来,说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这怎么推导得出发现者是懒汉?因为有发现,所以懒?论证方法“胡搞蛮缠”,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诡辩多多。
三、教学效果与课文选编者的意图相距甚远
1.选文对训练初二学生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帮助不大
配套教师用书说,这篇课文“一扫某些议论文连篇累牍引用名人名言,板着脸说教,却少有个性与见解的写法”,“叙述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皮”。幽默则幽默矣,俏皮也够俏皮了,但以议论文的标准衡量,则一塌糊涂。本单元的单元说明中编者教导学生“读议论文,要理清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面对这样的文章,作为教师的我们真不知应该怎样总结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荒谬;论据推不出论点;议论方法胡搞蛮缠。幽默真的很幽默,可怜那群刚学议论文的初二学生,则云里雾里。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些思想上新潮另类、论证方法上胡搞蛮缠的文章不知对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技能有何帮助?
2.不必通过“颂懒”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用书中说:“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的确,文章一反“赞勤”的传统思维观念,来个“颂懒”,反弹琵琶,很有新意。但是,反弹琵琶要有个“度”,“骄兵必败”我们不能说“骄兵必不败”,“不可滥竽充数”我们不能说“滥竽可以充数”。最主要的是,面对那一群是非观念还不很清楚,明确的懵懂少年,不能混淆视听,不能妄图通过“颂懒”来达到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建议课文选编者,如果真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可选其他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反弹琵琶”类文章。不过,笔者认为,初二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还是先教会他们“正弹琵琶”比较稳妥。
四、教学现实与时代背景都有所发展
2006年广东高考评卷专家在点评语文科试卷时,就作文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文评卷组副组长谢飘云教授说过这样的话:“议论文的写作非常重要,但近年高考卷很少见到高水平的议论文。一些学生连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能讲清楚,却热衷于去抄录一些花花草草的文句,这种倾向必须引起注意。”在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中,教材编写者披荆斩棘、荜路蓝缕,选择了很多“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选文”,他们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否有点矫枉过正?这种指导思想,对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是否有后续的不良影响?另外,现时党中央要求全国人民树立“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念,《懒惰的智慧》这样的文章还适合入选吗?符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道德要求吗?希望教材的选编者仔细斟酌,不再要录入这样的文章。
(朱伯勇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