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心头 此虑何计可消除

2006-04-06 12:53石作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语文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改革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人的因素”,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也成为势所必然。语文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改革促进者,需要在许多理念上加以改进。面对语文新课标,面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转换,有些现象仍然使人困惑,引人深思。

困惑一:许多语文老师不喜欢语文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感受到来自数理化老师的羡慕,当这些数理化老师埋头于题海和抽象的公式时,他们羡慕想象中的语文课,在他们的想象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鲜活的生活、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然而,语文老师并不以为然,并且语文老师不喜欢语文的并不少见。

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别于数理化这些自然学科。“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辨证统一的学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双重性的学科。”新课标也同样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无庸置疑,但是,也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它最能在教育过程中渗透人的丰富情感,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因而从事这一学科教育的老师,首先应该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然而,语文老师不喜欢教语文的有之,不喜欢阅读的有之,从不写作的也有之。一本教材,几本参考书,数套练习,外加一系列的标准答案,就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是什么?是一个语文课本的传授者,是一个“标准答案”的辩护律师。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广泛阅读和写作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语文教师,怎么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刺激力”呢?自然也更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语文学科。语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然而,上语文课,如工人做工一般机械。作为语文教师,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肢解一篇篇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的考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不仅在课堂上难以见到“文”,“神韵”、“领悟”更无从谈起。“名篇”不“名”已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名篇为一个个语段所代替,而对语段也常常是采用肢解的方法,仅限于字词语段句序的分析,课文中创设的文情并茂的佳境没了。多少作家用心血凝结成的篇章,被讲得平平淡淡,毫无滋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索然,语文失去魅力。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这不是语文之故,而是我们语文教师之误。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他的影响力。语文教师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但上海一次近万人的调查问卷中,却有77%的学生说不喜欢语文教师。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富有语文精神的灵魂去影响学生,语文老师只有爱语文才能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这大概就是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吧。

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应该正视语文老师对于这个学科消极片面的认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

困惑二:语文教师自叹“语文教不出来”

学生常常会问语文老师一个很困惑又很难回答的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语文老师往往会给学生一个很玄妙的答案:要学好语文工夫在课外,语文是教不出来的。

的确,语文学习是一个阅读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几十篇课文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听、说、读、写这几种缺一不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仅依靠课堂依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

然而,阅读积累需要在课外下大工夫,有多少学生能够在课外用工夫?学生在课外又有多少阅读的工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练习已使他们应接不暇,哪还有更多的时间去博览品味思索领悟?更何况,课外的阅读常常与考试没有关联,还不如解几道数理化习题行之有效。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决定了语文学科难见成效,从而影响了语文老师教学的热情,更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的淡漠。试想,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提不起精神,又如何能使老师对语文教学满怀热情呢?所以语文老师慨叹语文是教不出来的也不难理解。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语文教师能做的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加强课内的工夫,提高课内的效率,尽可能地弥补课外的不足,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相长,取得双赢。

困惑三: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真正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新的课程目标关于高中语文课评价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

然而实事是,对于每一门学科的老师来讲,衡量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重要标准就是考试的成绩,语文当然也不会例外。教育的最终结果已经异化为卷面成绩,而这卷面成绩往往就成了衡量语文老师真正水平的标准。这些成绩又会成为家长选择老师、学校评判老师、社会奖励老师以及职称评定时的重要砝码,语文老师又怎能不把自己修炼造化成考试加工技术的能手呢?

这种评价标准使得语文教师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成绩往往呈现“优生不优,差生不差”的特点,语文也就成了“鸡肋”。

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语文水平和能力不能以解题能力和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解题能力和考试成绩并不能检验出一个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这正如作家未必能准确顺利的解答高考试题,语文老师未必是学生考试的对手一样不足为奇。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衍生出的这些怪现象不能不使我们认识到高考考试制度需要改革,人才评价标准的观念需要更新。

困惑四:语文老师容易当

现今许多人认为语文老师最好当,他们觉得只要能够识文断字就具备了当语文老师最基本的条件,而不像数理化要具有很强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所以,领导听课听语文,外行听课也首选语文,教育专家也以语文教育专家居多,“炮轰”教育体制也必拿语文开刀,人人可以指指点点评论语文。

语文老师真的容易当吗?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要有扎实的语文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能要求一定是一个“作家”,但至少能写一点像样的文章;不一定要求一定是一个“学者”,但至少也应该能够对教学做些研究;不一定要求像一个主持人,但至少要有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语文老师还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正说明了知识之于语文老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老师要成为一个考试指导“专家”容易,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难,而要成为一个能够实施语文教育的“杂家”更难。

从小学至高中,翻来复去的在字、词、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反复做一些所谓“标准化”试题。语文教师不仅使自己成了考试指导“专家”,也使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解题“行家”。高考中考的考纲就是训练的标准,高考中考的题型就是语文课训练的典范。语文老师备课备什么?备基础知识,备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目的畸形了,语文也畸形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还能好吗?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的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解题指导。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形势下的语文老师,应认清新的角色要求,在反思中走出困惑,走向成功,还语文教育以本色。

(石作东甘肃省永昌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新课标学科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