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语文教改探索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教改要想真正改出成效,除了要进行必要的教法改革外,还要把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 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对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认识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也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前些年我们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严重地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站在了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践也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品质,那么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以这种创造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的要求,都蕴藏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能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语文学科在创造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主要途径。例如,我们据此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因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清思想——分析手法——鉴赏妙处——剖析不足。五个步骤从易到难,依次进行。前三个步骤属理解性的,后两个步骤属创造性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钻细研,揣摩品味,然后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究,最终有所发现;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长此以往,一是使学生基本解决了拿到一篇作品后应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增强了自学能力;二是把知识储备式教育转变为智力开发式教育,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学生支配的时间长,动手动脑的机会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三是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要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较宽的知识面,这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从语文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是知识涵盖如果仅局限于文本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我们要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并把其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编自演课本剧,自办校园广播,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些有利于提高语文活动过程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他们能够提出一定数量并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不可能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这就要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多样化、复杂性,使学生能够突破思想上的封闭性。例如:结合阅读与写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等。
4.教师自身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力,乐观大方,不墨守成规,能够创设理解、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具有能激发学生创造渴望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坚持树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观,应该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越文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结论,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要有科学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要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虽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过程,但只要我们真正对此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一定是能够获得成功的。
(杨孝通 江苏徐州市潘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