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露
2005年秋天的一个周末,邓茜带着她的新书《24道拐——历史的弯道》来到贵阳,与《青年时代》杂志的采编团队交流座谈。在她身上汇聚着几个关键词汇:如80后、女作家、史迪威公路和抗战题材。如果把这些字眼融合起来,就能让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女孩理所当然地成为焦点。
知道要做专访,邓茜开始紧张起来。
紧张不是怯场,而是害怕我因为24道拐的缘故,把她写得更加沉重和泥古。的确,在google里面搜索“邓茜”,能立刻获得两千余条信息,大多数是关于“抗战题材女作家”等让人肃然起敬的字眼,让人差点忘记邓茜还站在80后作家的队列之内,毕竟,谁也不想与孤独为伍。
前路也许并不遥远,但是我却似乎走了很久很久
在邓茜的童年记忆里,24道拐被长辈们用方言唤做“弯弯”。
邓茜能意识到,她注定是弯弯的代言,这是永远逃脱不了的干系。但她没意识到,24岁的她要承受的,远不止24道拐那么简单。
每年寒暑假,我在重庆和贵州间匆匆行走,常会遐想当年的史迪威公路上,援华物资通过家乡运往陪都,想象中的繁忙景象常令我激动不已,很庆幸,我抓住了24拐,也抓住了我的笔。邓茜说。
在欲望泛滥的都市,纯粹的精神信念从来都是奢侈品。邓茜曾偷偷对弯弯许诺,要为它无私贡献每一分力。在成书的每个关节,邓茜都在咬牙挺过困顿和障碍,实现对弯弯的诺言。
邓茜的根离不开弯弯的山脚下的晴隆小镇。从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她离开这里加起来不下十年。晴隆还住着父亲,所以每年还要回来一趟。“父亲从来是沉默寡言、不修边幅的,却为了接我回家,特意洗了澡,站在门口巴巴地等我。”邓茜眼眶泛红地回忆。
对于擅写细节的作者来说,那些难以忘怀的片段每当叙述和回忆起来是难免落泪的。短暂的访问,每提及在著书过程遭遇的强压和至亲在此期间过世,邓茜好几次红了眼眶。
像闾丘露薇一样出发
不可否认,邓茜比大多数同龄人深刻。
邓茜是信息学和汉语言文学的双学士,是文学学士成就了她的记者梦。邓茜最爱闾丘露薇在巴格达的硝烟中写下的绚烂文字,她说要像闾丘露薇那样出发,用眼睛和故事把路途中的真相告诉所有人。
可真相在某些时候并不能够换来多少真实的改变。破旧的家乡小学和辍学的乡村少女,是邓茜心头的痛。“如果说我的家乡以莲花的名义给了我灼灼其华,那我的诉说也许将是具有吸引力的”,面对媒体,邓茜说,“依靠这种吸引力为家乡聚焦一些关注,未尝不是件好事啊。”
邓茜还是“驴族”,而且是族中最酷的“暴走驴”。高过头的背包压在肩膀上,仍然能快活地跟同伴说笑。去年的某个黄金周,邓茜组织发动了一批天南海北的驴子,到达黔西南去看24拐,自己扮演乡亲兼导游,张罗着为来客们推荐家乡。
简约生活,简单爱
邓茜在自己的博客里,是个纯粹的小女孩。
她用数码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从公仔玩偶到杯盘门帘,到洗脚的时候俯拍脚丫子,一古脑全贴在博客里陈列。日志里的言语,有许多情绪化内涵,清晰地告诉看客们,这样一个善感的小女子活跃、存在于都市时尚的每一个角落。
说到时尚,不得不提她和《单身》。她目前供职于这本重庆本土的新锐杂志,旗帜鲜明地打起全国几千万光棍们的主意。在这里,邓茜担当了编辑策划写手等多职,在杂志社纸上肆无忌惮地张扬小女人笔调。
邓茜多次提到红尘。红尘是她的老师,用她的话来讲,就是现实生活里最近的偶像。红尘是精晓琴棋书画的才女,也是个生活中简约到极至的另类。她对我说了红尘最著名的理论:节约地球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拒绝新生命。
她是名标准网虫,每天深夜趴上网,在自己创建的各种群里游走,把手头的各种资源扩张与整合,这种扩张导致自己的QQ里有满当当的500人。
她管敲键盘为“码字”,听起来很享受的感觉。
邓茜常深夜码字。完成工作稿和约稿后,便开始专注于小说创作。她的性格里,既向往着和男人能够等同竞争,也渴望做个诗意的格调女人。也许每个小资在幻想写小说的时候,常苦于缺乏行动派的苦干精神,而邓茜能把两种矛盾完美统一,不作声响地埋头构思小说。
看得出,邓茜给自己的压力很大。她不愿把24拐的成绩打上满分,那毕竟已是过去式,脚下的弯弯还很多。但是无需担心,邓茜才24岁,况且她已经出发了。
邓茜档案:
1981年出生,贵州省晴隆人,重庆工商大学信息系与汉语言文学系双学士。著有抗战题材作品《24道拐——历史的弯道》,中国第一位80后抗战题材女作家。现供职于重庆《单身》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