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掠影

2006-03-28 04:09
收藏·拍卖 2006年3期
关键词:玉器遗址文化

吴 沫

2006年1月1 5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盛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汇聚了内蒙古、辽宁、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江西、四川、陕西和广东12个省/区、分别来自22家文博单位的270件(套)先秦玉器精品;展品不仅有世人瞩目的“中华第一玉龙”,还包括相当多从未公开展示过的古玉器珍品,展品的品类之丰富、规格之高,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先秦玉器展览。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将先秦玉器的古朴之色和神妙之形向观众一一呈现,“娓娓道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一、新石器时代玉器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上,蒙昧的原始人类将温润、美丽的玉石视作神奇的灵物,崇玉的观念和文化在各地域间不断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玉器神秘而朴拙,不求形似,重在神韵,它们凝结着史前人类智慧的结晶。

位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据今5500年前后,玉器以优良的质地、独具神韵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享誉世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本次展出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的红山文化王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玉龙(图一),有“中华第一玉龙”的美称,其身体卷曲成“C”字型,体表圆滑光润,造型古朴雄浑,极为珍贵。出土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玉猪龙,同样具有弯卷、圆实的身体。它们雄辩地告诉人们,东北地区也曾是龙的故乡和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年代距今5500—5300年左右,丰富的玉器出土其中,并以独特的造型在中国的玉器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图二),双翼展翅呈猪首形,胸腹琢刻抽象的太阳图案,带有浓厚的神秘意蕴坐姿的玉人神情庄重自然,双臂弯曲紧贴胸前作祈祷状,说明凌家滩先民已具有了强烈的原始宗教意识。凌家滩遗址出土了相当多的装饰类玉器,它们既是装饰之物,更是佩者特殊身份的象征。其中,玉璜形式格外丰富,可谓“集新石器时代玉璜之大成”。玲珑精致的王喇叭形饰(图三),器壁薄巧匀称,仅厚0.9毫米,令人叹为观止。

以杭州余杭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距今5200-4000年左右,良渚先民以鬼斧神工般的技艺雕琢出无数神秘而精美绝伦的玉器。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文化内涵的玉器。本次展出了数件玉琮,其中一件为镯形(图四),其它的多为外方内圆的筒形,其器表琢有或简或繁的神人、兽面或二者的复合像。它们多被学者认为是良渚人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法器。大量造型精美而纹饰复杂的装饰类玉器令人眼花缭乱外形如同抽象鸟形的三叉形器、阴刻与镂雕出神人兽面纹的冠状器(图五)、四面琢刻神兽面纹的锥形器和由串饰与玉璜组成的华美项饰等,都向世人诉说着它们主人曾是何等的权贵显赫。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数件玉人头(图六)同具有“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却富于变化;玉鹰、玉虎头(图七)和玉蝉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这些王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它们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和临汾下靳墓地出土的玉器,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陶寺文化,玉器所在的年代距今4500—4300年左右,它们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地区的玉器面貌。这些玉器与同时期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地区的玉器相比,另有一番粗犷、朴实之美。上述两地出土的玉器基本为几何造型类的璧(图八)、环、璜、琮等,表面大多光素,风格质朴。这—特点和风格在日掀更晚的甘肃齐家文化的玉器中得到了延续。

二、夏代玉器

夏代是中国由蒙昧迈向文明,从分崩离析走向相对统一的阶段,由于尚无信史,所以在中国王文化传承的接力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棒。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目前所发现的夏代玉器的代表。它们大多缺少柔和的曲线,却以严峻、刚直的线条和大而扁薄的造型彰显出象征王权的震撼和威慑。兽面铜牌饰是夏代特有的绿松石嵌铜作品,其正面由许多细小的绿松石片粘嵌成异常精巧的兽面纹,其被认为是商代反复出现的饕餮纹的母型。由于目前出土的夏代王器数量相当有限,展览仅以图片的形式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重要玉器加以展示。

三、商代玉器

商代距今约3600—3100年,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代玉器吸纳了青铜艺术的特点,得到长足发展。到了商代晚期,玉器数量大增,造型纹饰精美、奇巧,与同时期的青铜艺术和甲骨文字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商代晚期的玉器,以殷墟遗址妇好墓中出土的755件玉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玉雕水平。妇好墓中,璧、琮(图九)之类的玉礼器继承了史前同类玉器的造型,但又通过纹饰的重复与均齐表现出韵律之美和独具匠心;方头玉蟠龙(图十)造型浑厚朴拙,是商代玉龙中的代表佳作;玉凤(图十一)头顶花冠,美目流盼,身形极为优美;佩宽柄器玉人(图十二)身着华美服饰,冠帽发式一应俱全,为今人了解商代贵族的穿着、装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商代玉文化的观念以强势的姿态从黄河中游向四周辐射,对同时期黄河以南的诸多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干商代大墓位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乡,距今3600—300口年左右,出土的玉礼器大部分具有殷商风格,另有一些造型奇特的玉器则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当地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活环屈蹲玉羽人(图十三)头顶鸟冠,嘴出鸟喙,身附羽翼,形象神秘诡异,应与当地的土著文化有关。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王牙璋(图十四)、戈、瑗等基本保持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同类玉器的特征,但又在细部上有所变化,说明受到中原玉文化虽烈影响的古蜀国又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用玉文化。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成都平原上的又一古蜀文化中心。金沙遗址出土的王器在种类和风格上仍然保持较多三星堆古蜀国玉器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埋藏环境的影响,玉器表面色彩绚丽斑斓(图十五),给人美仑美奂的感觉。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图十六)较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琮更为精致,更具良渚玉器遗风。

四、西周玉器

西周(约公元前1100—前770年)不同于“尊神事鬼”的商代,更加强调“宗法礼仪”。这一时期的玉器逐渐褪去了商代玉器神秘而略带诡异的色彩,而相随并进地发展出一系列配合周代礼仪的礼玉和佩玉。

西周早中期仍有不少商代遗留下来的玉器。河南二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小臣豉”玉戈,器形和其上的铭文字体风格均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刻字玉戈相似,被认为是商代遗物。

伴随着周王朝的“制礼作乐”,西周时期的玉器逐渐成为了礼制的物化形式。玉器从形制、大小到玉材、色泽无不暗示着所用之人的身份和地位。大型的玉组佩成为这个时代亮丽的风景。佩带者的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玉组佩越长、越复杂。展览中,陕西宝鸡扶风县强家一号墓出土的四璜玉组佩(图十七),共以396件的白色玉件和玛瑙管珠相间连缀,通长约80厘米,十分华贵;二门峡虢国国君夫人粱姬墓出土的联珠玉组佩,以五璜相配,通长达81厘米,粱姬身份的尊贵已不言自明。

西周中期以后的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较前代更为典雅。玉工创造出新的双阴线刻,将充当装饰纹样的双阴线中的一条磨出斜边,利用光影变化,使纹饰更具立体和图案美感。凤鸟纹(图十八)是这一时期玉器流行而颇具妙趣的装饰,其形象俊俏美丽,线纹刚柔并济,呈现出明净、庄重之美。玉鹿是西周动物形玉器中最为活泼多姿的一类,有的可爱、稚气,有的则四肢矫健、身形健硕。

西周时期,中国逐渐成为礼仪之邦,其所塑造的周人理想的君子形象和以玉石表达的等级观念成为春秋时期儒家赋予玉石道德含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五、东周玉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玉雕艺术尽管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纷争,但伴随着诸侯列强物欲的膨胀、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比德于玉”思想的盛行以及铁质工具的使用而得到蓬勃发展。

春秋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玉器纹饰风格不断展露头脚。地处西北的秦国,玉器上常雕琢几何化的方头尖尾龙纹或方折龙首纹,图案化十足,与同时期中原及吴越荆楚地区的龙纹风格迥异。陕西凤翔县出土的一件环带状龙纹玉璧,两面各由绞丝纹将璧面分割为4个环带,环带间共饰98条方折龙纹,龙纹规整,排列有序。同一地区秦公一号墓中出土的龙纹宫灯形镂空玉佩(图十九),外形酷似宫灯,实际为二龙首尾相接,中间2对龙足相互交叉,弯曲的龙身满饰方折龙首纹。

春秋晚期,礼玉减少,装饰玉大增,玉觽和玉璜造型奇巧、纹饰精美,是春秋时期玉器的代表之品。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赋予了玉器深刻的道德含义,“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无不将玉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战国时期,玉器的造型更加生动活泼,S型龙凤玉佩大量涌现。它们大都线条飞动,装饰华美,表现出强劲的张力,似乎也暗含着各路诸侯意欲称霸的雄心。山西省侯马市西高战国早期祭祀遗址和湖北战国楚墓中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龙凤玉佩。它们有的单龙腾跃,有的双龙相戏(图二十),还有的龙飞凤舞(图二十一),更有两龙组成奇巧的合页形式。安徽长丰县杨公乡出土的玉龙凤佩,玉龙回首凝望,身尾各有一凤,三者浑然一体。

湖北荆州马山濠林村秦家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玉面具(图二十二),以完整的一块玉石制作成,正面以圆滑流畅的线条刻画出清秀的五宫。这种以整王制作的玉覆面在中国玉器史上极为少见,应是荆楚文化的独特表现。广东先秦时期玉器

六、广东先秦时期玉器

广东省博物馆藉此展览良机,亦从广东省内挑选出20多件具有代表意义的先秦玉器作一集中展示。

先秦时期的广东,由于受到五岭的阻隔,没有发达的用玉文化,迄今出土的先秦玉器在数量和种类上相当有限。粤北曲江石峡遗址出±的玉器是广东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最丰富的一批。本次展出的石峡遗址出上的玉琮(图二十三)、璧、钺、块、笄、璜以及曲江床板岭、肇庆封开、汕尾海丰出±的王琮,均能在良渚文化的王器中找到相似身影,足见广东在新石器时代已同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着文化上的交流。

广东商周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和种类上都相对简单。惠州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出土的玉器主要为玉块,多达84件,它们大部分扁薄均匀,具有相近的形制;玉材大部分为石英岩玉或水晶。

战国时期的广东逐渐出现了同时期岭北地区流行的玉器。肇庆北岭松山战国墓中出土的金柄玉环(图二十四)和玉带钩,造型精巧,做工细致。从形制和纹饰看,它们都是岭北地区战国时期流行的玉器。

结语

先秦时期的玉器,因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附着着色彩斑斓的文化,而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殊的精神寄托之物,也是中国先秦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众多的先秦玉器在“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中汇聚一堂,它们细语无声,默默等待,期盼着观众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玉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文中图片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博物院、陕西省文物局以及广东省博物馆提供;本文参考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但鉴于文章性质所限,末一一注明,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玉器遗址文化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谁远谁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