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06-03-10 02:22郭英香张连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感观念理想

郭英香 张连珠

当前,面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趋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是强国战略,是百年大计。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及表现

1.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但大都仅仅局限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境界中,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太大,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把握,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主要、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况和现实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专业选择上,“就业去向好”、“工资收入高”成为他们追逐的热点;在学习中,呈现出轻基础理论重实用技术的倾向,热衷于各类“证件”的考核。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居于前三位的是:“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 “经济收入高”,“工作轻松而稳定”,而把“奉献社会”、“回报父母和学校”、“实现理想”等因素排在次要位置,这表明大学生在人生目标设计上对个人利益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考虑的较少。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已渐成必然。

2.在价值取向上,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以关心爱护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为最大的乐趣。一些青年学生能够自觉确立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在选择人生目标和道路的同时也选择了自己的责任,体现了以社会利益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但我们也同时看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这种价值取向在发生错位,表现为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3.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有的大学生为了就业、考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置其他课程于不顾。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难得机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社会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三个要素,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已超越学校教育而居首位。

第一,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市场经济社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市场经济也可能会变成无限罪恶的漩涡,湮灭崇高的灵魂,彰显邪恶的人性。也就是说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既有其积极的效应也有消极的效应。由于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观念:一是个体本位观念。显然这种观念根本不同于社会本位观念,把自己从实际存在的各种关系中独立出来,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的成败标准和出发点。二是金钱万能观念。同时,社会上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产生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第三,在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的空前增强。处于思维活跃阶段的大学生往往迫不及待地接受外来的文化、观念,却无力进行批判地吸纳,结果减少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缺少强烈的民族意识,社会、国家、民族观念淡薄,相应地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四,教育方面的失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心一直偏向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脑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心灵的提升。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成才与个人前途、个人利益的关系,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他们学习的个人动机,弱化了社会动机,降低了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五,高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手段。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问题。在思想工作中灌输式教育至今仍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对许多道理学生即使认识了但并不认同。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漠,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第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对个体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升华责任感的内在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忽视了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的前提。因此,他们在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升华为义务感,往往受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不良干扰和影响,不能坚定不移地去履行自己的责任,使他们的责任感产生被动性,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大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对社会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他们对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但是由于社会本身是错综复杂的,是正义与邪恶、光明面与阴暗面、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的统一体,当今社会更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区别,更由于他们往往是从对社会现象的感性认识出发来理解社会的,因而,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和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往往以偏概全,把现象当作本质,缺乏理性的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第三,大学生观念上的偏颇。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是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独立意识得到提倡,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调。这意味着人们已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这种情形也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有别于他人的,其命运完全由自己主宰的孤立存在,这种认识使他们的观念出现了偏颇。他们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是为了追求现实的世俗和幸福,从而将金钱的多少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不是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猜你喜欢
责任感观念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维生素的新观念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健康观念治疗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