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了沈从文的名作《边城》,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笔者以为应当引导学生解读《边城》全文,唯其如此,才能领略这篇传世佳作无与伦比的美。重读沈从文的《边城》,又一次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一种全新的感觉漫上心头,用七个字概括如下:
一、观——一幅自然轻灵的山水画。沈老在《边城》中用了极为经济的笔墨,简练地描写了边城的自然风光。“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20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无可计数。”寥寥数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出现在读者眼前。“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淡淡几笔,青山绿水跃然纸上。第八节的景物描写更是精彩之至:“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好一个烟雨朦胧的所在!
二、赏——一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社会风俗画卷。故事发生在偏远的湘西大地,这里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文中对此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写。因为本文的故事情节和端午节息息相关,所以作者在第三节中对当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端午节早上11点左右开始的划龙舟,之后的抓鸭子、耍狮子、放鞭炮、燃烟花、玩龙灯,这一系列活动的氛围,被作者自然流畅的语言刻画得隆重而热烈。尤其精彩的是,作者在介绍完这些活动之后,用“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一句话,非常自然地使故事主人公翠翠在浓郁的风俗画卷中走进了读者的视野。
三、羡——一个民风淳朴善良的地方。文章第一节介绍了翠翠的爷爷及其职业:“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忍,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时,管渡头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卖茶叶和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这段描写不只写出了摆渡老人的质朴善良,也写尽了当地人的古朴纯真。这种淳朴的民风从另外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妓女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二节中写道:“同在岸上蹲着的这一个——,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来,一一性格强一点的,便手持菜刀,只向那水手奔去。——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乡绅更可信任。”读到此处,不由人不对这种古朴的民风惊羡不已——多么可爱天真的人们!
四、品——一个内涵丰富的“爱”字。沈从文在《边城》里集中笔墨诠释了一个“爱”字。这个“爱”字有青春男女两情相悦却得不到爱情凭证时甜蜜而又苦涩的爱情、有爷孙二人孤苦相依互爱互念割舍不下的亲情、有兄弟俩为了争取真爱而君子协定公平竞争的亲情。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情窦初开的翠翠爱在心头却懵懂不自知,陷入深深的忧郁,她怨爷爷恼爷爷又关心爷爷;爷爷为了孙女能找到理想的归宿,他试探大佬试探二佬,心疼翠翠牵念翠翠,最终死不瞑目;翠翠喜欢傩送,傩送爱慕翠翠,但因为各种原因,二人不能互吐心曲,数次擦肩而过,留下无尽遗憾;哥哥天保和弟弟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兄弟又不想伤了和气,最终哥哥闯滩而死,弟弟内疚离家。凡此种种,怎一个“爱”字了得!
五、叹——一个由孤独者联手演绎的悲情故事。爷爷怕孙女重蹈女儿的覆辙,但又无能为力,所有的委屈只能一个人品尝,一切的心事只能一个人担待,最后在孤独中悲凉逝去;翠翠自幼父母双亡,虽有祖父百般疼爱,但没有可以一吐心事的女伴,也不能和祖父沟通,更不能与心上人交流,她在孤独中默默无助地看着爱情遥不可及,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哥哥天保深深陷入单相思之中,他知道自己毫无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死于意外;弟弟傩送和翠翠互相爱慕,但他的感情得不到翠翠的及时回应,再加上对哥哥的内疚,来自父亲的压力,在孤独中远离伤心之地。几个内心孤独的主人公共同演绎了一个悲怆的故事,把浓郁的伤感留给了每一个读者。
六、评——一个地域偏远、情感圣洁、道德承袭上古遗响的边城。作者为什么把作品命名为《边城》?通过以上解读,笔者以为有三重意义。第一实指故事发生在偏远闭塞的边地,这里仿佛世外桃源,人们与世无争过着安静平淡的生活。第二虚指故事中的人们淳朴善良、宽厚友爱,相较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外面的世界来说,无疑承袭了古朴的上古之风,恍若“绝境”,故名“边城”。第三虚指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感情真挚单纯、不染尘垢:兄弟之间公平竞争的谦谦之风:有情人虽未成眷属但爱得单纯执著。这份情含蓄得令人刻骨铭心,纯净得让人过目难忘。
七、叹——一个读者不答应的、傩送不忍心不回来的结局之外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读者不由自主会对着那个不知去向的年轻人呼唤:快快回来!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心愿!为什么要让爱人忍受折磨!那么傩送到底回来还是不回来?许多读者无形中都愿意替他设计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最终再把他逼回翠翠的身边,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唯其如此,小说结尾压在读者心头的沉重的忧伤才会得到化解,这也应当是这篇小说格外撼人心魄的所在。
(邢瑞霞,甘肃白银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