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被刺配沧州不久,忽一日从开酒店的故人李小二口中得悉高俅竟然派陆谦千里迢迢追来谋害于他,顿时大怒,“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准备结果了陆谦性命,可一连三五日寻无着落,林冲也就“心下慢了”,“解腕尖刀”一时像没了用处。接下来要搬草料场时,文章并没忘记特别交代,“林冲也白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花枪”。从此作者便对这把“尖刀”按下不表了,却不厌其烦地前后三次以特写镜头的形式强调手中的那杆“花枪”,说林冲在漫天大雪中用“枪挑了酒葫芦”来回奔波。直到最后复仇时刻,这一刀一枪才全部亮相,于林冲手中大发神威一一花枪搠倒了差拔和富安,将陆谦“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报仇雪恨。很明显,《水浒》的作者在文中安排这一刀一枪,是极具苦心和深意的。
一、设伏照应
契诃夫说,如果一篇小说开头写到墙壁上挂着一支枪,那么这枪在后面的情节中一定要发出响声。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设伏照应艺术。本文之前出现的“尖刀”和“花枪”在后文都配了用场,并且林冲正是枪刀配合,才将三个仇人一网打尽的。显然,作者前面让林冲买刀,让他去天王堂拿花枪时,就已经构思好此时的大开杀戒,尽其妙用了,这两件兵器,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如草绳灰线,照应发展,使文章紧凑而缜密。
二、避免重复
林冲面对三个恶人,“胳察一声,先搠倒差拔”,接着已跑出十几步的富安“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祖传的林家“枪”确实名不虚传,显示了它应有的威力,也为林冲痛快淋漓地“消遣”主要仇人创造了条件,只见他“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剜,七窍迸出血来”。三个仇人,三种杀法,惊心动魄,毫不雷同。金圣叹曾赞扬《水浒》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技巧——求避,简单地说,求避就是小说的事件、场面:人物行动,都力避出现重复,察人之未察,见人之未见,以求新颖和传神。这一技巧,仅从林冲对三个仇人的不同杀法中便可领略一二。
三、揭示性格
林冲在东京的衙门里混得久了,习染得性格相当世故。他本是胸怀深仇大恨,恰如身揣着能杀人放火的钢刀一样,可他时时又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直至发配沧州。他手中那杆本可降龙伏虎的“花枪”,在文中被反复交代用作“挑了酒葫芦”,不正象征一位盖世教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魄处境吗?可是,草料场一把大火,将这位英雄逼上了绝地,他没有丝毫退路了,于是才该出手时就出手,大喊一声,手刃恶人,那一“搠”一“剜”两个动词,不仅表现了高超娴熟的功力,也写活了林冲对蓄积已久的仇恨的发泄。尤其最后,那原本挑过酒葫芦的花枪,换成挑三个恶人的头颅,使刀枪一下人格化,更加表现了他发泄仇恨这一点。
(朱鹏文,甘肃省会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