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平
对莫扎特音乐爱好者来说,今年有点特殊,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但要纪念莫扎特的是什么呢?说起来,他没有曾决心要“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那样的励志形象;也不如萧邦,表白要把心脏留给波兰的爱国形象。不过不妨参考那部美国大片《美丽心灵》那样,说他疯疯癫癫,说他的音乐天才和被谋杀的故事,也为人类的某种阴暗的心理留下一个受害的案例。
莫扎特最能让人神往的是他作为音乐神童的天分 5岁开始作曲,到他35岁去世,莫扎特共留下大小作品600部,其中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莫扎特的音乐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 胎教,好像莫扎特的音乐是训练儿童学习音乐的必备,再加上其平和舒缓的旋律,总能与儿童的天真无邪挂上钩。
事实上,他的音乐与他的现实生活之间显得非常矛盾。在他的音乐中,总是有一种和谐、清澈的氛围,当然,也有游戏和讲段子的嬉笑,但总有一种祥和的基调。即使有一丝丝不安,好像也是一种清澈到深渊而自然流露出的凉意。他的音乐,听起来容易,但要演奏出来并不容易。
演奏莫扎特不需要高深的技艺,却需要一种自然和沉静的心灵,因此,炫技派的大师很难有发挥的余地。习惯了刻画人类心理、描绘心理曲折历程的人也演奏不好莫扎特的乐曲 像俄国著名的钢琴家李赫特,他的演奏总是非常自信和自我,可一段他演奏莫扎特的录像却暴露了他在演奏中的不自信:当开始演奏的时候他把手伸出来,放到键盘上,可犹豫一下又缩了回去,接着再伸出手来,这才开始演奏。这样的迟疑对李赫特来说是从没有过的。
在莫扎特音乐的演奏历史上,弹的出众的往往是女人和老人。像著名的女钢琴家哈斯基、海布勒都留下过精彩的录音。以演奏贝多芬出名号称钢琴狮子的德国钢琴家包克豪斯,也在自己的晚年录制过非常精彩的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以浪漫钢琴家出名,琴技出众的钢琴家霍洛维茨也是在自己的晚年才与指挥家朱尼尼合作,录过几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不能想象总是绷着脸的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海费茨能演好莫扎特,或声嘶力竭的著名的女高音卡拉丝能唱好莫扎特。只有返璞归真的老人,或者处于一种相对自我封闭状态的艺术家才能演好莫扎特。这有点像中国书法艺术中著名的以谢无量为代表的孩儿体,看起来非常的普通,却天然得不去雕饰,很难模仿。
莫扎特的音乐带给人们的不是伟大的赞叹,而是神奇。他总是天马行空信笔由来,27首钢琴协奏曲,41首交响乐,21部歌剧,还有数不清的协奏曲、室内乐、歌曲。都是在他短短的30年的作曲生涯中完成的。很难用现实中的准则去衡量他的作曲成就,因此,人们把他叫做“上帝的使者”,他是被派来安慰芸芸众生的。有人说贝多芬奋斗一辈子寻找极乐世界,莫扎特开始的时候就在其中了。也就是说贝多芬奋斗的终点,却仅是莫扎特的起点。然而,他为了自己的天才付出的却是短短的35年的生命和穷的死无葬身的代价。
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一个即使在当时的萨尔斯堡也是伟大作曲家的莫扎特,不但作曲还承担演奏任务,却过着到处举债、居无定所的日子。以至于死的时候,不但巨额债务还不上,连一口棺材也买不起,更别说墓地了,只能匆匆被葬在无名墓地。
我也经常困惑,作为曾经的宫廷宠儿、曾经抒发了大量优美旋律的莫扎特,怎么会过着如此狼狈不堪的日子?在我看来,这种表面上的反差,本就是我们现实中的人的眼光。他造就了自己的音乐世界,并活在其中,乐在其中。他无视现实的拘束,即使不得不为宫廷创作那些无聊聚会、宴会、舞会的音乐,也一定要使作品散发出自己气质,即使是那些无聊的打情骂俏,他也能化腐朽与神奇。
当他的清澈和透明被丑恶的现实碾碎,便造成了生命的悲剧,但在他随意洒脱生命的中,也映射出现实的虚伪、矫饰和那身在其中人们的无奈。现实中的莫扎特音乐就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等待幸福中一根根地燃烧那火柴,点亮别人的路。
250年过去,历史上曾经诞生了莫扎特,又带走了他,所幸今天我们还有他的音乐,那是能抚慰人心灵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