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父母给歌德讲故事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并且形成习惯。先讲小故事,然后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叫起来。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偷读“禁诗”
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什么,你就读什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剃头。歌德入迷了,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这一下吓得剃头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揭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让路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见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诗人的友情
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颗巨星,又是一对好朋友。歌德体格结实,神态威严;席勒瘦弱憔悴,驼背凹胸。虽然歌德大席勒10岁,从外表看,似乎席勒倒比歌德大10岁。两人的身世和境遇也截然相反,但他俩的友谊却万古长青。
他们相识后,合作出版过文艺刊物及讽刺短诗集《克赛尼恩》。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地创作,并不断地鼓舞歌德的写作。歌德对席勒深情地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而复活了——我早已不再是诗人了。”果然,在席勒的影响下,歌德一气呵成写出了叙事长诗《赫尔曼和窦绿蒂亚》,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这时,席勒也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威廉·退尔》。
席勒死了。那一夜,歌德的房间里静悄悄的,低低地传出了哭泣的声音。他说:“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
二十七年后,歌德的遗体和席勒葬在一起。
写在纪念册上的诗句
为了完成诗体悲剧《浮士德》,歌德惨淡经营,前后共花费近六十年时间。为此,他对时间的宝贵价值颇有感触,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的产业多么美,
多么广,多么宽!
时间是我的财产,
我的田地是时间。
可是有一天,歌德偶然翻开自己的孩子的纪念册,竟然发现扉页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因为在爱的这半分钟中间他死去了。”
看到这里,歌德频频摇头,提起笔在纪念册的扉页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
一天就超过了一千。
小儿子,要知道这个道理,
人能够有多少贡献。
端坐圈椅
1832年的一天,歌德手里握着笔,端坐在圈椅上,呈现闭目思索的神态。当人们推门进屋的时候,以为他正在准备拍照,让那写作的场面永远留给后人。岂知,83岁的诗翁已经死在写作桌旁了。